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王学泰 熊培云对谈: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

时间:2013-01-29 16:08来源: 作者:王学泰 熊培云 点击:
【热议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当下社会的隐忧,我们究竟向历史要什么?】 热议历史,无非是想为当下的生活找一个坐标。 当我们在讨论民国范儿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热捧老教材的时候,我们怀念的是什么? 当我们沉迷于宫廷穿越剧的时候,我们又想

【热议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当下社会的隐忧,我们究竟向历史要什么?】

 

热议历史,无非是想为当下的生活找一个坐标。

当我们在讨论民国范儿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什么?

当我们在热捧老教材的时候,我们怀念的是什么?

当我们沉迷于宫廷穿越剧的时候,我们又想从中得到什么?

……

知名学者王学泰先生在新书《我们向历史要什么》告诉我们,近二三十年来,文学的影响力不断减弱,而历史的热度越烧越高。热议历史,无非是想为当下的生活找一个坐标。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但是,纵观近几十年的生活,在“前车之鉴”的地方,照样是翻车最多的地方,人们不断地重复着先人的错误,却还以为再走新路。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在我们这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历史起了某种程度上的替代作用。

说到这儿,有点扫兴,难道我们从历史一无所获吗?显然不是的。我们祖先那么重视历史,用各种方法让人们记住历史,为此设计了一系列制度,六经皆史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历史是祖先生活的轨迹,记住历史也就记住祖先。

而且,古代国家——政权机器与祖宗牌位并立,连君王居住的宫廷也是左太庙、右社稷。可见,历史似乎是我们的宗教,在我们这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历史起了某种程度上的替代作用。

 

【王学泰、熊培云对谈:庙堂很远,江湖很近——转型期中国往何处去?】

 

中国人为什么不热衷于管理公共事务?

这要从社会身份说起.贵族社会是身份社会。贵族的身份注定他们生下来就是要管公共事务的,管“他人事”是伴随着他的身份而来的。而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则没有这种权力,自然就不会有这种习惯。

 

梁启超说:中国人没有公德,没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哪能培养公德?

身份社会不一定是开放社会,而且为了维持身份制度,统治者是倾向封闭的。游侠热衷于管“他人事”一方面是贵族传统习惯(汉代游侠多出于豪贵之家),另一方面也是受人类少年良知驱使。

 

  “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

转型社会,实际上开启了一个不断开放的旅程。要有制度的开放,就必须有思想与行动上的开放。这就意味着大家应该打破不合时宜的自律,去创造与组织自己的语言,首先从精神上解放自己。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当下中国“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的原因之所在。

 

 

【诚信是怎样流失的?】

 

为什么现在人什么都不敢信了?

人人打假,年年打假,而假不能绝,人们愤怒的说,这不是打假,是“假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但很少人懂得造假伤害最大的是民族的诚信。

 

其实,华夏民族从不缺少诚信。

从历史教科书上我们看惯了皇权专制下统治者之间的尔虞我诈,遂有人怀疑儒家政治主张实现的可能性。其实尔虞我诈只是皇权专制政治的一面,历史上的正统皇朝寿命大多在两三百年之间,如此长时间的统治完全依靠高压与诈术是不行的,其日常行政必须由诚信来维系。

 

诚信的流失与市场经济有关?

市场经济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的生活方式之一,只有极特殊的时期(例如战争时期)才会中断。抱着对敌斗争的心态去处理经济问题还能有诚信吗?大家深信的还是“诡道”。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许多人在内心并不把它看成一种正常社会生活状态的恢复,只视为一种临时的措施,是面临经济困难之际的无可奈何之举,若干年之后还要恢复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观念使得许多投入市场经济洪流的人们缺少持之永久的观念,多的是捞一把就走的投机心态。这更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兴盛的势焰。

 

【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

 

柏杨先生有本书叫《做有尊严的中国人》

有的记者说,柏杨先生这本书是为了消除之前《丑陋的中国人》的影响。其实,佛主张“方便说法”,因人施教,柏杨先生这种做法似乎也隐含着对国人的批评之意。

 

尊严是如何流失的?

有“尊严”的生活的关键是保持个人的自由意志。然而,个人想要保持独立意志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首先是社会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难而又难的。有些人总觉得全体人们的思想一致,社会才能稳定(这是不懂得动态中的稳定才是最佳的稳定状态);有些人总觉得芸芸众生(特别是从旧中国过来的人们)的头脑中有许多要不得的肮脏思想,必须得到改造,必须灌输进最好的思想意识,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

 

真诚是尊严的基础

   国人普遍存在一种“口”“心”分途的状况,久而久之,就造成了热格的分裂.不说全部,但是有相当多的人变成”两面人”,会上一套,会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人们很自觉的懂得自己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

人们对自己口中说的,笔下写的持无所谓的态度,毫无真诚可言。没有了真诚,哪里会有做人的尊严!表面上是畏惧“祸从口出”,实际上是潜意识里还把自己当做有权者的玩偶,而且做得很自觉。

 

【中国人的“大哥”情节】

 

赌王也喜欢哥这个称呼

有一会儿看凤凰卫视看小莉采访澳门赌王何鸿葉:“你愿意人怎么称呼您?”

赌王说:“我喜欢人们叫我博士,或者哥,哥这个名字很好嘛”

这说明中国民众有着广泛的大哥情节。

 

为什么一个群体往往需要一个类似大哥的精神领袖?

长期生活在宗法社会中的人们脱离宗法后,由于生活的艰辛,总是幻想有一个能够保护他们、使他们得以依靠的组织或个人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软弱无力的游民,也需要一些“大哥”式的人物作为依靠。

   

大哥另有其特定的内涵.

某些场合它与年龄大小和在主流社会地位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与游民的组织化过程有关。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游民常常挂在口头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谓“朋友”,不是泛泛之交,而是可以以心换心、完全信任、同生共死的那种朋友。但那时又没有什么新的组织理念,更没有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他们只能模仿家族中的兄弟关系。社会经验多、阅历丰富、能力强的,往往被尊为“大哥”。

 

【京派市井文化的流变】

 

“京派”“海派”之说不是源自鲁迅,而是源于京剧

提到这个概念,大家都会想到30年代鲁迅的文章,其实,这一说法源于京剧。京剧发源于北京,20世纪上海成为繁华国际大都市,北京的演员为了增加收入常到上海走穴,慢慢形成了一个基地,也就有了“京派”“海派之分”

为什么现在的文化多元化了?为什么多一份兼容就多一份进步?

 

50年代京派文化差一点被消灭

50 年代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北京市井文化处在被改造、最终要被消灭的状态。其目的是要把市井文化纳入主流文化。当时的主流意识认为,只能有一种文化存在。京剧、曲艺和各种通俗的文艺都起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要宣传什么和描写什么上,而且也要反映在怎样写上。首先所谓“市井”和“小人物”这两个词就不能成立。这不仅被认为是没有阶级性的提法,而且也会被指责歪曲城市无产阶级。

 

真正能代表新时期北京市井文化的是王朔。

 

旧的市井消失了,旧市井文化只在怀旧中存在,新的市井正在产生过程中,王朔的许多小说和影视作品就是这新市井文化的代表,尽管它还不太成熟。这与老舍中的市井生活是完全不同了,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王朔的作品所体现的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京味儿”了。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和名家一起回眸汉室基业:阅读中国

作者:王鹏

这本书以汉朝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把大师、要事、名人等串联起来,讲述一个个生动的任务故事、历史事件。希望每个读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