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三百年前日本人艳羡的清朝上国人生活

时间:2013-05-13 13:58来源: 作者:王跃文 点击:
  三百多年前日本人所艳羡的清国人的生活,实为当时扬州、苏州和杭州人的平常日子。很讽刺的是林大学头在序言中居然又写道:“我邦之于清国也,地不接壤,洋溟为阻,屹然相峙……椅子、杌子等。窗户形状方圆不等,窗扇为左右闭开,亦有做成百叶窗者。设栏杆

  扬州奢雅,板桥清正。板桥之清正是人生中最大的奢雅。扬州有板桥,扬州的奢雅才会不浊俗,有逸致。我曾于少时逛家乡县城书店,见到一本《板桥全集》,雕版影印,品相已很破旧。随手翻到一诗:“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诗起句似乎平淡,三四句颇得意趣。当时虽懵懵懂懂,却格外喜欢这几句,觉得这里头有好意境,只是说不出,便把这本书买下了。书店里此书仅一本,感觉就像淘到了文物。
  
  扬州奢雅,板桥清正。板桥之清正是人生中最大的奢雅。扬州有板桥,扬州的奢雅才会不浊俗,有逸致。我曾于少时逛家乡县城书店,见到一本《板桥全集》,雕版影印,品相已很破旧。随手翻到一诗:“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诗起句似乎平淡,三四句颇得意趣。当时虽懵懵懂懂,却格外喜欢这几句,觉得这里头有好意境,只是说不出,便把这本书买下了。书店里此书仅一本,感觉就像淘到了文物。近日随友人访扬州,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处处皆烟景繁华。又得赠《郑燮书画精选》,宣纸线装本,有画,有书法,有印谱,引为珍爱,把玩竟日。所写疏竹、丛兰、瘦石,都喜欢。我更爱的却是画上题识,那些论画的文字尤印我心。其《墨竹图》题识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余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似乎只是道出他学画的讨巧之法,实则讲的是天地为师的朴素法则。此段文字如画,画境清透,画中人身心安适。若能置身此境,便瑯嬛仙洞不足羡也。我于绘画一窍不通,读板桥论画的文字,倒觉着得与我作文的心得息息相通。《板桥全集》有一段文字写他清早起来看到竹,萌生画竹的意兴,然后磨墨、落笔、成画,极耐寻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段文字讲的是作画,亦通写文章的道理。我却极羡慕这清水般空明,无挂无碍的意境。板桥此时对竹,心中如怀冰雪,表里晶莹澄澈。于是,自然之竹,变为心中之竹;心中之竹,又化于纸上之竹,写其形而传其神,如有神助,如臻化境。读这段文字,令人徒生可望不可即之叹。世人都道画竹者必胸有成竹,郑板桥又有《竹石图》款识,却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丛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此便是板桥狷傲之气,亦是老实人语,并非要故做姿态。若我强充解人,以为画家必先入胸有成竹之境,才能更进胸无近日随友人访扬州,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处处皆烟景繁华。又得赠《郑燮书画精选》,宣纸线装本,有画,有书法,有印谱,引为珍爱,把玩竟日。所写疏竹、丛兰、瘦石,都喜欢。我更爱的却是画上题识,那些论画的文字尤印我心。其《墨竹图》题识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余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似乎只是道出他学画的讨巧之法,实则讲的是天地为师的朴素法则。此段文字如画,画境清透,画中人身心安适。若能置身此境,便瑯嬛仙洞不足羡也。
  
  我于绘画一窍不通,读板桥论画的文字,倒觉着得与我作文的心得息息相通。《板桥全集》有一段文字写他清早起来看到竹,萌生画竹的意兴,然后磨墨、落笔、成画,极耐寻味:椅子、杌子等。窗户形状方圆不等,窗扇为左右闭开,亦有做成百叶窗者。设栏杆者,则是在楼前建露台,从地面立柱与楼上相接,以竹子或木板搭成地板状,三面栏杆,上搭架子,覆以布幔以防日晒。但露台多不建内房之楼,而建于书房等楼上,以为夏日乘凉处所。”中川忠英编写《清俗纪闻》,用意在于了解中国人,以便同侨居日本的清商往来。但为这本书作序的大学头林衡却担心日本官宦人家和纨绔子弟跟着清人学奢靡了:“一物之巧,寄赏吴舶;一事之奇,拟模清人,而自诧以为雅尚韵事。吁亦可慨矣。窃恐是书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轻佻之弊益长。”三百多年前日本人所艳羡的清国人的生活,实为当时扬州、苏州和杭州人的平常日子。很讽刺的是林大学头在序言中居然又写道:“我邦之于清国也,地不接壤,洋溟为阻,屹然相峙……土风之异,俗尚之殊,何预我耶?然闽浙之民抵崎贸易交市,以彼不足资我有余,国家亦不禁焉。”日本的大学头相当于清朝的国子监祭酒,亦即国立大学校长。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亁隆进士。这本《清俗纪闻》成书的年代,同板桥生活的年代相仿佛。设若因缘巧合,板桥当年恰于花前竹下,清光映面,啜着雨前茶,读着这本书,又读到这段文字,不知会不会喷然而笑,以致茶杯倾覆,汁水淋漓而不得饮也。“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段文字讲的是作画,亦通写文章的道理。我却极羡慕这清水般空明,无挂无碍的意境。板桥此时对竹,心中如怀冰雪,表里晶莹澄澈。于是,自然之竹,变为心中之竹;心中之竹,又化于纸上之竹,写其形而传其神,如有神助,如臻化境。读这段文字,令人徒生可望不可即之叹。
  
  椅子、杌子等。窗户形状方圆不等,窗扇为左右闭开,亦有做成百叶窗者。设栏杆者,则是在楼前建露台,从地面立柱与楼上相接,以竹子或木板搭成地板状,三面栏杆,上搭架子,覆以布幔以防日晒。但露台多不建内房之楼,而建于书房等楼上,以为夏日乘凉处所。”中川忠英编写《清俗纪闻》,用意在于了解中国人,以便同侨居日本的清商往来。但为这本书作序的大学头林衡却担心日本官宦人家和纨绔子弟跟着清人学奢靡了:“一物之巧,寄赏吴舶;一事之奇,拟模清人,而自诧以为雅尚韵事。吁亦可慨矣。窃恐是书一出,或致好奇之癖滋甚,轻佻之弊益长。”三百多年前日本人所艳羡的清国人的生活,实为当时扬州、苏州和杭州人的平常日子。很讽刺的是林大学头在序言中居然又写道:“我邦之于清国也,地不接壤,洋溟为阻,屹然相峙……土风之异,俗尚之殊,何预我耶?然闽浙之民抵崎贸易交市,以彼不足资我有余,国家亦不禁焉。”日本的大学头相当于清朝的国子监祭酒,亦即国立大学校长。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亁隆进士。这本《清俗纪闻》成书的年代,同板桥生活的年代相仿佛。设若因缘巧合,板桥当年恰于花前竹下,清光映面,啜着雨前茶,读着这本书,又读到这段文字,不知会不会喷然而笑,以致茶杯倾覆,汁水淋漓而不得饮也。
  
  世人都道画竹者必胸有成竹,郑板桥又有《竹石图》款识,却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丛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扬州奢雅,板桥清正。板桥之清正是人生中最大的奢雅。扬州有板桥,扬州的奢雅才会不浊俗,有逸致。我曾于少时逛家乡县城书店,见到一本《板桥全集》,雕版影印,品相已很破旧。随手翻到一诗:“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诗起句似乎平淡,三四句颇得意趣。当时虽懵懵懂懂,却格外喜欢这几句,觉得这里头有好意境,只是说不出,便把这本书买下了。书店里此书仅一本,感觉就像淘到了文物。近日随友人访扬州,目之所遇,耳之所闻,处处皆烟景繁华。又得赠《郑燮书画精选》,宣纸线装本,有画,有书法,有印谱,引为珍爱,把玩竟日。所写疏竹、丛兰、瘦石,都喜欢。我更爱的却是画上题识,那些论画的文字尤印我心。其《墨竹图》题识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间,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光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余作画,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板桥似乎只是道出他学画的讨巧之法,实则讲的是天地为师的朴素法则。此段文字如画,画境清透,画中人身心安适。若能置身此境,便瑯嬛仙洞不足羡也。我于绘画一窍不通,读板桥论画的文字,倒觉着得与我作文的心得息息相通。《板桥全集》有一段文字写他清早起来看到竹,萌生画竹的意兴,然后磨墨、落笔、成画,极耐寻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段文字讲的是作画,亦通写文章的道理。我却极羡慕这清水般空明,无挂无碍的意境。板桥此时对竹,心中如怀冰雪,表里晶莹澄澈。于是,自然之竹,变为心中之竹;心中之竹,又化于纸上之竹,写其形而传其神,如有神助,如臻化境。读这段文字,令人徒生可望不可即之叹。世人都道画竹者必胸有成竹,郑板桥又有《竹石图》款识,却云:“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丛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此便是板桥狷傲之气,亦是老实人语,并非要故做姿态。若我强充解人,以为画家必先入胸有成竹之境,才能更进胸无此便是板桥狷傲之气,亦是老实人语,并非要故做姿态。若我强充解人,以为画家必先入胸有成竹之境,才能更进胸无成竹之境,自然胸无成竹境界更为高超。板桥亦是谦谦君子,不忍同古人争一二,期望“解人会之”。文与可和郑板桥,都以画竹著称,然而孰一孰二,世人应有分教。文与可画竹,其形毕肖,似欠神韵与灵性。郑板桥画竹高在何处?引其《墨竹图》款识为证:“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原来板桥之竹自出机杼,画的是胸中那团浩然之气,而非常俗所谓胸中成竹。此即板桥高妙之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豪气干云石达开:孤胆英雄的宿命

作者:夏龙河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十六岁便“被访出山”,十九…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