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金秋果满枝——版画家宁积贤的艺术人生
时间:2010-11-04 22:25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次
暮秋时节,冒着绵绵秋雨,记者来到市文联家属院,叩开了版画家宁积贤先生的家门。数十年历尽艰辛的追求、如今的收获和喜悦在先生平易的谈吐中,这位曾获版画界最高荣誉鲁迅版画奖、在版画界享有盛誉的艺术老人,把记者带到了一个温馨而迷人的版画世界。一个
暮秋时节,冒着绵绵秋雨,记者来到市文联家属院,叩开了版画家宁积贤先生的家门。数十年历尽艰辛的追求、如今的收获和喜悦——在先生平易的谈吐中,这位曾获版画界最高荣誉“鲁迅版画奖”、在版画界享有盛誉的艺术老人,把记者带到了一个温馨而迷人的版画世界。一个版画家的艺术人生,在一幅幅浸满乡土情韵和时代特色的作品中徐徐展开。
一箱画帖
我有一位开明的父亲。自从发现我有绘画方面的兴趣和天赋,他就尽全力支持我、供给我,使我在这条路上得以发展下去。——宁积贤
隆冬的晋南大地上,一位提着皮箱的中年人,急匆匆往家走着。顶着刺骨的北风,他手中的皮箱越发显得沉甸甸的。不知情的人,一定认为这是一位发了财的生意人,皮箱里装满了钞票和财宝。终于,中年人走进一个院落里,在一个小男孩的翘首期盼中,打开皮箱——里面装了满满一箱画帖。欣喜不已的小男孩,一把就将画帖抱在怀中,如饥似渴地翻看着,那些花草、人物、动物画帖,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这是宁积贤铭刻在记忆中的一个难忘场景。父亲的那一箱画帖,是他童年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给予他艺术道路上最初的启蒙。
那时,宁积贤读书的学校是村里的关帝庙改建的,那些古朴浑厚的石碑和色彩斑斓的神像壁画,使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他常常好奇地拿起画笔去模仿。父亲发现儿子的这一喜好,非但没有制止,反而给予了热情的关注和支持。在他看来,会画一手好画,再能熟练地打算盘,儿子一生吃饭该没有问题了!所以,在西安做生意的他,特千里迢迢为儿子带回了一箱画帖。这些画帖,为少年时代的宁积贤系统、扎实地学习绘画的基础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10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父亲为了让他继续求学,再未续弦。上大学时,家中经济已很拮据,为了让他完成学业,父亲卖掉了心爱的皮大衣、毛毯等,想方设法为他筹措学费。每当开学之际,看着父亲四处奔波,向亲戚、邻居借钱,站在庭院里的他,心中充满苦涩。后来,他入选第十届全国版画展的作品《庭院》,就是在这种怀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中创作的。大学三年级时,家中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也凑不够他的学费。望着父亲愁眉不展的样子,他含泪对父亲说,以后不用家里为我操心了,再苦再难,我也不能荒费学业。此后两年,他省吃俭用,靠勤工俭学和同学的资助,艰难地完成了大学学业。
九曲黄河水,从他的家乡缓缓流过,滋润着一方水土,满载着一个少年的五彩梦流向远方。
师恩难忘
在求学的路上,老师是最好的引路人。一次小小的点拨,便会开启一个少年的心智,引领他来到一个豁然开朗的艺术世界。——宁积贤
在康杰中学上初中时,宁积贤已表现出了出类拔萃的绘画才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班主任老师高文渭非常欣赏他在绘画方面显露出的天赋。上美术课时,常叫他在黑板上作画,同学们照着他的样子画;他的临摹作品常被老师当作样品,在课堂上点评。高中阶段,他就在省、市报刊上发表作品。当时,文印室热爱美术的张开泰老师非常器重他,从生活上、艺术上给予他诸多指导和帮助。在安泽大炼钢铁时,这位老师对在山上割荆条的他说:“千万不要浪费时间,要多读书,心里有东西,笔下才会有内涵,才会运笔如神。”看到他脚上破旧的鞋子,老师立即脱下自己的一双运动鞋送给他,这令当时已失去母亲的宁积贤感动不已,也使他心里亮堂起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在劳动的间隙里,他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复活》等,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提高了生活、思想和艺术的全面修养。置身于漫无边际的大山林海,面对一片片红叶,一串串山里红、酸枣、杜梨,以及成群结队的野雀、山鸡,他激情满怀,拿起手中的笔画个不停,在一幅幅作品中倾诉对艺术、对生活的挚爱。他的版画《绿海蜜歌》的创作素材,就源于这深山野岭、黄土高坡。
忆起少年时代为自己艺术之路铺路垫石的两位老师,宁积贤至今充满感恩之情。
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凝聚着不同阶段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大学期间,宁积贤又遇到了一位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老师——著名版画家董其中先生。
董老师善于以创作带动教学。每学期,总要抽出一个多月时间带学生下乡,站在黄土高坡聆听牛羊欢叫,体会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每次下乡,老师力求他们多接触群众,给老乡画像,和大伙唠家常,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民间艺术,让他们从司空见惯的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引人入胜的东西,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题材。一次,董老师带他们在交城阳弯写生,老师画一笔,他们跟着画一笔,可画着画着,就找不见老师画到哪儿了。原来老师在写生时,进行了构思,在画面上作了取舍,从这里搬过一座山,从那里移来一颗树,甚至生造一孔窑洞,使整幅作品自然生动、气韵盎然。由此他悟出,画画不是照相机,而是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要善于移位、变化,选择生活中最美的东西,达到“神与物游”的艺术境界。
每次见老师,只要带上草稿让他看,他就十分高兴,一边说话,一边示范或修改。临近毕业时,宁积贤一张木版年画《超产奖》被省群众画报编辑部选中,但报社编辑的修改意见非常尖锐,令他不知所措,无奈只好在腊月的大忙时节,扛着大画板去求教于董老师。老师正扎着围裙在厨房忙碌,听明来意,他立马脱下围裙,思索良久,然后亲切地说:“你看,这儿应该这样改——”老师点石成金,终于使这幅作品得以发表,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应。也是在老师的点拨下,他找到了自己在艺术上的正确定位,多年来在版画领域孜孜以求,终于独树一帜、硕果累累。
扎根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多年来,我把生我养我的土地,作为汲取创作素材的基地。每逢佳节,总要设法回老家看望乡亲,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参加他们的婚丧嫁娶,和他们同欢共乐,以他们为一生歌颂的主题。
——宁积贤
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永远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基石。刚毕业时,他被分配到晋南工艺厂工作。为了迎接华北区年版画展,他和同事背起铺盖卷下乡,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到生产队、农户家访问,常常坐在乡亲们的炕头上,一聊就到了深夜。通过广泛调查、了解,最后确定以四条屏的形式,展现模范饲养员王传河、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红色一生石兰峰、神枪手标兵许金金四位省级劳模的风采。此幅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宁积贤和几位主创人员因此出席了华北区年版画观摩会议,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笔墨当随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宁积贤把饱蘸激情的笔墨,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经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把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受、风景、构图及时记录下来,成为创作的基本素材。经过长期积累,他创作时笔下就像泉水一样淙淙而出,富有生活情趣,浸满质朴的美感。
由于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故乡是他永不枯竭的思想、情感和创作之源。他常常抽出时间回到家乡,吃五谷杂粮做出的饭,喝清冽甘甜的家乡水,参加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与乡亲们一起逛庙会、看社戏、下地劳动,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有时一句话、一首歌便引发他的构思联想;有时一个环境、一个熟悉的地方使他萌发强烈的创作激情。在原汁原味的生活熏染中,他创作出多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讴歌黄土地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和思索。
“一二三四五,青蛙架起鼓,蝎子吹喇叭,老鼠娶媳妇。”“八月中秋秋风峭,扛起竹杆打酸枣,打呀打得绕地跑,拣呀拾呀一包包。”在晋南农村长大的人,对这些民谣都不会陌生。就是在这样亲切动人的歌谣里,我们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聆听着黄河的涛声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这些民谣同样在宁积贤的记忆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每当夏日夜晚,窗前星光闪烁,在我淘气不愿入睡时,妈妈一边拍我一边小声地唱着‘哟,哟,娃睡着,别叫老猫咬娃的脚和手——’拍着拍着,我就随着儿歌进入了梦乡。”宁先生深情地讲述着,仿佛又回到儿时的甜蜜时光。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情积累和生活体验,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版画《童谣》采用民间老鼠娶亲的传说,一组敲锣、骑马、抬轿的老鼠,在流云、窑洞、大地映衬下,成为一幅别开生面、生动有趣的画作。此幅作品构图饱满,不受时空、透视局限,运用梦一般的抒情手法,借童话故事反映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以独特的构思和艺术魅力,入选全国第五届三版展、中国百年版画展,荣获1991年第二届全国民间艺术节美展银牌奖,被中国美协、中国版协定位为山西版画崛起的代表作之一。
版画《家乡的果树》,以小时候在舅舅家果园里采摘苹果的情景为创作基础,以农家妇女和孩子们采摘果实为主体,配以小鸟、山羊、黄狗和刺猬,表现黄土地上人与自然情景交融、自然和谐的图景,艺术地再现了乡亲们的朴实厚道和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在扎根生活、继承传统的同时,他还善于向剪纸、皮影、面塑和童话等姊妹艺术借鉴,并注意艺术语言的时代性,融民族风采与世界流派于一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抒发田园桑梓之情,表达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迄今,他的作品已10余次在全国大展中获奖;近百幅作品分赴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展出;40余幅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有关方面收藏;荣获中国版协颁发的“鲁迅版画奖”等等。著名作家孟伟哉在宁积贤出版的《宁积贤美术评论集》序言中写道:“正是生活的肥田沃土,使他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
纯净之心
对艺术要有一颗纯净之心,不为名、利、杂务所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上乘之作。
——宁积贤
多年来,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幻,宁积贤始终以一颗赤诚、纯净之心,热爱、钟情着自己的版画艺术,凭着一个老艺术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这一艺术之花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并培育出中央美院环境设计系主任周至禹、山西师大美术系副教授刘松江、山西漫协副会长李二保三个得意门生。每年,他都要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几幅版画,参加省、国家组织举办的版画展览。他动情地说:“搞了一辈子版画,虽然目前版画业不景气,但决不能让这门艺术在我手里萧条。”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句云:“看似寻常实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每幅版画的创作、制作过程无不浸满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初稿画出来后,再用雕刀精心刻一个主版,几个颜色刻几个副版,然后开始套印,几个颜色印几次,一定要把色套准,稍有偏差就会报废。而且,由于油墨对身体有害,他和老伴每次印刷前都要戴上口罩和长长的胶皮手套。一次,老伴不慎皮肤感染,去北京等大医院看了好长时间才痊愈。一幅幅作品,无不是先生的心血之作。
近年来,为了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加强全面素质的提高,他在坚持版画创作之余,还积极从事美术理论研究,撰写评论、散文、游记等,对全国各地有一定影响的作家、画家、书法家作品的艺术风格,作了生动、概括性的分析与评价,有些还被全国美术丛书选登。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平阳木版年画的收集、创作工作。每到春节,总喜欢制作一些充满乡土味道的木版年画,为当地群众送去节日的喜庆和欢乐。直到退休之后,他也一直管理着临汾市从民间收集过来的平阳年画的木版,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不至于四处流落。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宁积贤拾起早年上大学时的绘画基本功,在国画领域辛勤耕耘。国画《牵牛》、《紫藤》曾入选全国“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年展”和山西省美展。
“要做‘画家’,不做‘画匠’”,是宁积贤先生对自己永远的要求。
采访结束,走在深秋的平阳街头,黄土地上的花果城景色怡人、硕果飘香,一如宁积贤先生的艺术世界,那般静美,又如此绚烂。
个人档案:宁积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原理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藏书票艺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版画学会副会长,临汾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临汾年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曾被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日本埼玉县美术馆收藏。1992年曾赴日本,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版画与藏书票作品展。1997年曾因与日本版画家久保田芳晴举办联展而荣获日本日中版画巨匠交流展优秀奖。1999年荣获原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