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昏说
时间:2012-05-10 11:06来源: 作者:工山飞月 点击:
次
古礼简约 今风虚荣 传统未必无可取,时髦未必无商榷,简单节俭未必不庄重,铺张浪费何须争效仿。
看到小区里一户人家女儿出嫁,单元门门口搭起了气球组成的彩拱门,两旁贴上了喜联,地上铺着红地毯,香烟喜糖随意分发,烟花爆竹齐鸣惊天,装饰着鲜花彩带,贴着“囍”字的八辆婚车气派地一溜儿排开,喜气洋洋。
一切由婚庆礼仪公司一条龙服务,888的,8888的,18888的,人民币决定场面的热烈。摄像,拍照,迎亲,婚宴,吹打弹拉唱,司仪主持一套词,大同小异,张家说了,李家讲,说来讲去,耳熟能详。调侃公公媳妇,女婿丈母娘,亲家亲家母,博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家知的,一阵又一阵哄堂大笑。办喜事人家,有点花钱让人闹,让人耍,让人皮的意思,不说不笑,婚礼不热闹。
攀比豪华,为了一个面子,都想办成前无来人,后无来者,无人超越的最牛经典婚礼。多少人为此直喊吃不消,不是婚礼,更像发昏。
中国是“礼仪之邦”,按照《礼记》和《仪礼》的规定,无论多有钱有势的家族联姻,婚礼都应当是安静和短暂的,“失礼”是丑闻。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诗经》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带有诅咒的成分了。其实,“婚”与“昏”是通假字,原来就是指黄昏时分。婚礼黄昏举行有困难,才改在清晨举行。不管怎么说,日光充足的时间段,是一定要避开的。
古代婚礼也是很有趣味的,黄昏时分,新郎坐着马车,与迎亲的其他三辆马车一起,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去迎接新娘。婚礼就从这时开始。之所以要新郎倌亲自去迎接新娘,是因为要合乎“男先于女”的古礼社交原则。他首先拜见的是岳父和岳母,岳母将亲自进屋去把女儿领出来。如果新娘临时反悔了,赖在里面不出来,那是权力。新郎只好灰溜溜打道回府,取消婚事。如果新娘喜之不尽,新郎就带着她、保姆和随嫁为妾者(一般是新娘子的妹妹和侄女,没有作罢),以及女方的嫁妆,登上自家的马车,可以在心里放声歌唱“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一起来嫁给我。”新娘面纱红盖头是不罩不盖的,戴上假发就OK了。
需要一提的是,新郎坐的马车是黑色的,乌漆发亮,新娘一行也必须身着黑衣。这一点,今人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喜事嘛,红才是主色调。不过,古人着黑色,以示庄重。就像现在新娘着白色婚纱,以示纯洁,得到大家认可一样。
此时,新郎得为新娘驾一次车,当司机侍者。因为驾车人的地位总比乘车人低贱,这是女方亲朋挚友最喜闻乐见的场面。新郎不肯俯就,新娘还可以“拜拜”,——非礼嘛!孔夫子感慨“礼法要求新郎恭谨,新娘还有不肯出嫁的哟!”古代女权势力强大,可见一斑。
车轮象征性地旋转三圈,新郎就会跳下车,登上家中人驾驶的另一辆车,快马扬鞭,力争赶在新娘之前到家门。
一路上,新娘看不到欢迎祝福的人群,听不到任何动听的乐曲,就连公婆的影子也看不到,怎么可能像现在,一起站到台上,集体亮相呢?因为当时都归于“非礼”。所谓“昏礼不用乐,昏礼不贺。”新娘家会点起蜡烛,三天不熄,以表达对嫁出门的女儿的思念。
进入家门,新郎新娘略作休息,即共进晚餐。全是荤菜,不能缺少猪肉、兔肉、鲫鱼和肉汤,以及黄米饭和米酒;蔬菜、水果不宜摆上席面。一对新人同碗吃饭,同杯喝酒,求日后亲亲热热。一句话:“爱从口入,情由胃生”。
新房里床上设有大帐,帐内铺着席子,枕头摆在南侧,新郎躺东侧,新娘躺西侧,头冲南,脚冲北,就是所说的“男左女右”。新娘会偷偷地将踏板上自己的鞋子,放在新郎的前面一点,这样就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占先了。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是在婚礼的次日清晨。新娘要送上红枣、栗子等一篮子水果,大家一同吃早饭。公公婆婆即使不满意媳妇,但新婚之夜已成过去时,生米煮成了熟饭,再吃了媳妇带来的水果,嘴里甜丝丝的,还不喜笑颜开么!
简单地回眸一下古代的婚礼,比照一下今天的婚庆场面,传统未必无可取,时髦未必无商榷,简单节俭未必不庄重,铺张浪费何须争效仿。
且当昏说,姑且说之,姑且听之。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