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五”、“端阳”,还有的地方叫“中天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近5000年得历史。值此2013年端午节来临之际,乐奀首先祝各位朋友节日快乐。
“端”是开始、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逢“五”的日子,头一个就是端五。“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古人又以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所以也叫“端阳”.而端午节这一天两个“五”相重,因此有称为“重五”.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关于端午的始源,大致有“屈原说”、“龙节说”、“恶日说”、“夏至说”等多种。
端午节是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其许多习俗都与“五”有关。比如说:端午节这天给孩子的长命缕,是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做成的,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保佑小孩长命百岁。各家悬插的“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山丹花),起到驱除蚊蝇,杀虫灭菌,提神避邪的作用。在南方过端午节是人们还有吃“五黄”的习惯:黄瓜、黄鳝、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这无一不与“五”有关。当然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哟!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解字·冬部》:“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应节食品,端午食粽已成为全国性风俗。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仁粽”.《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初五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这就是“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当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人们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赛龙舟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史书记载,龙舟竞渡(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如: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除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这些习俗讲究之外,古人在整个五月的生活也有诸多禁忌。比如说:五月不能盖房,“五月盖房,令人头秃”.五月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不宜生子,认为各种毒气、疾疫、鬼怪都会侵袭到婴儿体内,对父母不利,所以万一生下来即使不杀也的把Ta送到外婆家或河边,以免冲撞他人。古人还有谚语说道:”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连阴下大雨,玉皇大帝卖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