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陈劲松:谈一谈当下中国诗歌的虚与实

时间:2012-07-26 20:10来源: 作者:陈劲松 点击:
近日,《诗刊》副主编商震在中原诗群高峰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我国的诗歌产量要大于唐朝,每天诞生上万首诗歌并不是虚妄之言。可以这么说,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无独有偶,最近我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第2期读到一篇文章,名为《当

  近日,《诗刊》副主编商震在“中原诗群高峰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我国的诗歌产量要大于唐朝,每天诞生上万首诗歌并不是虚妄之言。可以这么说,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无独有偶,最近我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年第2期读到一篇文章,名为《当下诗歌:诗歌史上最正常的时期》,该文作者燎原表达了与商震类似的看法:“眼下的诗歌——姑且把它设定在21世纪新十年这一范畴,既是当代诗歌史上最为正常的时期,也是最富文本成果的时期之一。”当下诗歌究竟是不是诗歌史上最为正常的时期、其发展是不是真的不亚于盛唐?燎原和商震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判断。我想,同意他们观点的或许不在少数,否定他们观点的也一定大有人在。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姑且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事物的权衡,总会有一个参照系。关于当下诗歌好坏的评判,同样如此。是不是一定要比肩盛唐、一定要盖棺定论为最?我看大可不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盛唐诗歌因其国势之昌带来气象上的“博大、雄浑、深远、超逸”(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越千年而不衰,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放眼回望,孟浩然、王之涣、王维、李白、杜甫,一个又一个如雷贯耳的诗人背后,映照出一个时代的浩荡文脉。而当下诗歌,因为多元、浮躁的时代特征,造成其写作上的喧嚣、芜杂。互联网的发展,更为其传播带来极大便利。于是,一个令大家尴尬的局面由此产生:写诗的人多于读诗的人。言外之意即是,诗歌的写作门槛很低,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在这种背景下,势必会出现像商震所说的“现在我国的诗歌产量要大于唐朝,每天诞生上万首诗歌并不是虚妄之言。”但因此而抛出“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之结论,难免会给人以牵强附会之感受。首先,当下诗歌与盛唐诗歌,一为现代诗,一为格律诗,原本在形式和意蕴上就无可比性。其次,正因为当下诗歌写作者众多,使得诗人队伍良莠不齐,山头主义、圈子主义盛行,拉帮结派者有之,沽名钓誉者有之,下半身、梨花体、羊羔体,你方唱罢我登场,玲琅满目,泥沙俱下。凡此种种,又怎能轻易说“当下诗歌的发展不亚于盛唐”呢?再者,盛唐诗歌毕竟经过了历史的检阅,才有了那些传诸后世的千古绝唱。若真要拿当下诗歌与之相较,再等一千年如何?
  
  当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是当下诗歌在几代诗人的努力下,的确逐渐臻于成熟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流逝,新世纪以来,更多诗人以自己真诚的写作,让现代汉语诗歌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一批又一批的诗人和小说家一样,在当代文坛异军突起,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许多读者特别是诗歌爱好者的认可。他们在与世无争的心态下,默默无闻地耕耘着。批评家谢有顺曾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小说可以畅销,散文可以名世,话剧可以成为政府文化项目,批评也可以寄生于学术场,唯独诗歌,一直保持着边缘和独立的状态。没有市场,没有版税回报,也没有多少文学权力的青睐,它坚韧、纯粹地存在,如同一场发生在诗人间的秘密游戏,有些寂寞,但往往不失自尊。”边缘、独立、坚韧、纯粹、寂寞又不失自尊,这同样是今天的诗歌现实,我们必须对此心怀敬意。
  
  进而言之,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诗歌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神圣,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卑微;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阳春白雪,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下里巴人。“诗言志”——很多时候,它甚至不是形而上而是形而下的,或者就是一道阳光,一滴水珠,一声叹息,一句问候。自然而然,诗歌也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颓废、那么堕落、那么边缘、那么沉寂、那么玩世不恭、那么不值一文;更远非文学发展中“扶不起的阿斗”。应该看到,古今中外,在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诗人,有文学的地方就有诗歌。人类不灭,诗歌永存。
  
  因此,对于当下诗歌,我们既不要自欺欺人,也无需妄自菲薄。就个人而言,对于诗歌的当下与未来,我始终保持清醒而又乐观的心态。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诗人,内心必然拥有超强的定力,从而抵挡俗世中的各种诱惑。这样的诗人,即使无法成为伟大的诗人,也断然不会成为平庸的诗人。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作者:阿来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