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半壁江中文网_华语综合文化门户,深度访谈,观点评论,新书推荐,读书笔记,情感故事,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时评杂谈 > 影视热评 >

贺岁片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0-03-08 00:53来源:《读者》(原创版)供稿 作者:许大明白 点击:
在如今这个成本和明星效应的血拼时代,贺岁档期中真正的贺岁片已是越来越少,无数大片靠巨额的投入、不惜血本的宣传和炒作霸占了“贺岁档期”院线中的大多数银幕。

“贺岁片”的概念源于香港。

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到年末,香港一些明星就自发地凑在一起拍个片子,攒个大团圆的喜剧故事,不拘内容、不求深刻,也不顾形象、不计片酬,旨在搞笑,逗观众开心。而且每到故事结束,明星们都会来到镜头前满脸堆笑地拱手作揖,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或者拿张大红纸刷地展开,上书“福禄寿喜”一类的祝福语,《家有喜事》《八星报喜》《东成西就》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贺岁片初始多以耍宝、搞怪为主,最早是黄百鸣等开贺岁片先河的先辈领衔,几年后周星驰后来居上,《唐伯虎点秋香》《大内密探零零发》等都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除了无厘头喜剧天才,香港还有一众功夫巨星,对他们来说,只一味搞笑不施展一下身手太可惜了,所以没多久,动作喜剧也加入贺岁片的阵营。而第一次以“贺岁片”的名义引入内地的影片就是1995年由成龙、梅艳芳主演的《红番区》。结果这个孤胆英雄在异国他乡勇斗黑手党的故事一炮打响,票房收入节节高升。这一成绩让整天哀叹电影业不景气的内地导演们活活羡煞并羞愧不已。

内地贺岁片异军突起

最早醒过味儿来的是冯小刚。这个“西粮太守”(冯小刚曾在西直门粮库工作)最早做导演时拍的号称要“媚雅”的电影《永失我爱》遭到观众冷遇,《一地鸡毛》《月亮背面》等电视剧更是连遭封杀。闭门苦思之后,冯导决意改换门庭,于是乎《甲方乙方》横空出世。该片以王朔的小说为蓝本,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一连串的误会、笑话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捧腹和温暖感人的圆梦故事。

这部电影投资600万元,最终获得了3600万元票房。冯小刚也因此成为内地贺岁片第一人,并初步奠定了冯氏幽默的风格。

自此以后,冯导举着贺岁的大旗,混得风生水起。与张艺谋、陈凯歌这些被著名电影奖项肯定过的导演不同,冯小刚是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的电影风格的,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京味十足的调侃、商业化的流程运作以及故事中流露出的对生命和情感的反思、对生命尊严的关怀和淡淡的感伤,使观众和他的贺岁片之间没有距离感,很快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

另外,冯小刚的成功还得益于他能抓住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幽默的调侃进行刀刀见血的解构。比如电影《手机》中以辛辣的笔调描摹现代通讯的发达给人类带来的压迫感,《大腕》中广告传媒的无孔不入造成的现实的滑稽感,都让人在大笑之余每每陷入沉思。

国内文艺圈最盛行的就是跟风,看冯小刚的贺岁片赚了钱出了名,文艺圈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找几个明星,琢磨个烂故事,拍完了贴个贺岁片的标签就号称要和冯小刚叫板,想从中分一杯羹。可贺岁片这玩意儿还真不是那么简单,先后涌现出的像《防守反击》一类的片子基本处于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实际上,估计大家都已想不起还有过这么一部谢园编剧、梁天导演的云集了曾志伟、梁天、李湘、李成儒、陈佩斯等若干明星的贺岁片。该片讲述的是快餐店老板因对市足球队的表现不满,冲动之下在电视直播中扬言自己组织“包子队”也能赢,结果最终竟变成了一场快餐店成员和“国际联队”间的对决……该片从艺术角度来说乏善可陈,唯一值得认可的是它好歹也算贺岁片,起码要素都具备:明星云集,春节前后上映,也是真想逗大家乐。

贺岁大片与贺岁档期

转眼到了2003年,张艺谋汇集了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甄子丹、章子怡等大牌明星,以“刺秦”为题材拍摄的《英雄》划时代地创造了一个票房营销奇迹,全球收入高达1.77亿美元。而这也是张艺谋追求宏大的影像叙事风格的开始。

片子怎样、立意如何姑且不论,但切实的收益委实让人眼红。张伟平的新画面也成为国内“大片”的始作俑者。其后国内影坛《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投资巨大、内容空洞的作品相继出炉。

到了这个阶段,贺岁片已经慢慢变脸串味,无复贺岁色彩:《英雄》中无名大义凛然的万箭穿身、《十面埋伏》里小妹千年老妖般的垂而不死、陈凯歌《无极》中绚烂无比的奢华浮夸、《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那爱恨交织的刀光乳影,实在与过年的喜庆气氛不搭界。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人自己可能也觉得硬说自己拍的是贺岁片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就改说是在“贺岁档期”上映。这个说法提出之后,贺岁档期不断开疆拓土—到了现在,过年前后这4个月都被归入了贺岁档。

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贺岁档期演的片子,有时虽打着贺岁片的招牌,实际上却和贺岁过节八竿子都打不着。以2007年贺岁档为例:陈可辛的《投名状》中的兄弟三人原本义结金兰,最终却互相残杀;讲述为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正名的《集结号》,前半部分更是血肉横飞;至于《苹果》,不但儿童不宜,而且调子那叫一个灰暗得彻底。大年三十如果这几部“贺岁档期”的片子连着看下来,不要说笑,估计连寻死的心都有了。

这倒也不足为奇,与其说自己是部有暴力和情色味道的片子,不如说是在贺岁档播的片子更让人舒服。贺岁档期上映的大概也该算贺岁片,观众们忙,谁也不会主动去较真。(需要提出表扬的是,2009年年底的《三枪拍案惊奇》或许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齐集了贺岁片的诸般要

素,导演水准也可以和黄百鸣等人早期的贺岁片媲美。)

同时,贺岁档期的大片几乎都有个共同的趋势和特点:投资越来越多,阵容越来越强大。《无极》甚至囊括了中、日、韩三国的当红明星,称雄亚洲市场的野心暴露无遗。而且,诸多大片在影片的前期宣传投入上更是不惜血本,有些片子甚至曾砸出1000万举办一个首映礼。在这种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的残酷竞争环境中,以表达个性价值判断和自我诉求为出发点的小成本电影完全失去了证明自己、与强势阵容博弈的可能。

“始作俑者”的没落与尴尬

除了称谓,贺岁片还有另一个变化,那就是香港这个贺岁片的发祥地日渐没落,拍出来的贺岁片在内地越来越没有市场。2008年的《家有喜事2009》由黄百鸣花4000万打造,吴君如、古天乐等明星加盟;而《游龙戏凤》更是由刘德华、舒淇领衔,以赌王何鸿燊与四姨太梁安琪的爱情故事为蓝本。两部片子明星腕儿也算大,阵容也都还不错,噱头更是十足,可与《非诚勿扰》《梅兰芳》相比,它们却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况且,好莱坞大片也无孔不入,有事没事地抢滩贺岁档。2009年年末,一部《2012》弄得刘仪伟导演的号称“中国版《哈利·波特》”的《火星没事》彻底歇菜,李湘夫妇打造的《熊猫大侠》乏人问津,大多院线上了两场就灰头土脸地匆匆下线了。徒弟们有了出息,师父却快被饿死,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好在香港人并不居功,这让影迷对香港影人不得不怀有一份敬意。

我一直认为,贺岁电影的兴起跟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国民性格有关。香港人多年前生存压力就已经很大,需要释放和疏解的途径,故而大都注重年节时的消遣和放松,因此才有了不费脑子、只图乐子的贺岁片,因此为内地影人所不齿的无厘头喜剧才能在香港诞生并大行其道。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地人也感受到了无所不在的竞争和生存压力,贺岁片的土壤就此变得肥沃起来。

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如今这个成本和明星效应的血拼时代,贺岁档期中真正的贺岁片已是越来越少,无数大片靠巨额的投入、不惜血本的宣传和炒作霸占了“贺岁档期”院线中的大多数银幕。鸠占鹊巢也好,喧宾夺主也罢,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的萎靡不振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让人对它们曾我们带来的快乐充满感激之余,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手机阅读请扫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