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初中生暴打小学生”事件引起社会舆论对校园暴力的关注。而在6月23日一起名为“网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又在在微博广泛传播。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另一下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24日上午,江西永新县公安局政工科工作人员向《法制晚报》记者证实,事件确实发生在永新县,目前公安局已经介入调查。 近段时间,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事件不断挑动着人们的神经,撞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接连发生的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透露出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遏制歹毒残忍的“校园暴力”已不是仅靠单纯的学校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处置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我们绝不能再手软。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因此,在第一监护人缺位,“留守”成为当代未成年人最突出的特征的今天,加强暴力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责任追究,强化监护人的监护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18日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数据,我国如今约有6100万留守儿童,其中有15.1%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有4.3%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的一个电话。这些被迫自己照料自己或者没有父母关怀的孩子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烦乱和焦虑问题。亲情的饥渴,心理的自闭,情感的脆弱,自制能力的欠缺,使未成年留守儿童极易走向暴力。 “子不教,父之过”,未成年人出现暴力行为监护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接受更为严厉的制裁。而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监护人的处置几乎是隔靴搔痒,根本不足以对未尽到监护职责的监护人起到应有的警戒作用。 其次,社会环境对好道德素养和个人行为起到示范、确认和强化作用。网络的普及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都难以容纳的知识容量,但对于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来说,这些富足的知识海洋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网上那些涉黄的内容和充满暴力色彩的游戏的魅力。现在的网吧遍布城乡各地,不良业主们又罔顾政府关于网吧管理的相关规定,把未成年人作为其滚滚而来的财源。只要我们去网吧看看,双休日甚至周一至五这样的工作日,网吧里坐的有几个不是中小学生?招收寄宿学生的学校,夜晚爬围墙溜出学校的学生中有几个不是直奔网吧? 我们的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也在或多或少地干着抵消学校教育功效的事儿,花哨空洞的少儿节目,充满铜臭的娱乐频道,低级粗俗的才艺表演,对恐怖暴力事件的不厌其烦的挖掘、渲染,以及不切实际不计后果的出尔反尔地树典型砸典型的人物炒作等等,让学校教育在未成年学生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然而,文化部门又能把网吧和媒体怎么样?风声紧,就罚罚款,勒令整改;运动一过,又开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胡为。如果文化部门在网吧的整治和媒体的监管上执法更强硬一些,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自然能得到极大的净化。 遏制歹毒残忍的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的蔓延是一个综合工程,既需要学校努力,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更需要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强力介入。否则,毁掉的不仅仅是个别孩子,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毁掉的将是民族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