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凌晨,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管委会通告称,峨眉山景区部分开放,门票半价优惠。暂未接待游客的景区是因“游山道两侧仍有部分安全隐患未清除”。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暂未开放的景区,或许同时还受村民堵路表达诉求的影响。而村民堵路,是他们认为景区的一些措施影响到自身生计,其诉求包括归还林权证、从景区门票收入中分红等。(6月30 日 北青网) 自旅游业蓬勃发展以后,景区与村民因分红不均而导致纠纷升级的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村民生计得不到保障不能成为利益主体,景区、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后,大多让村民“自生自灭”,在既得利益以后,做了村民们的“甩手掌柜”。 峨眉山暂时停业只是景区与村民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从村民述求书中可以看出,村民的述求并非无理取闹,如要求发放林权证,取消景区学生上学的往返车费,完善交通车制度等等。笔者以为,景区在开发之初能得到村民的支持,政府必定对百姓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或是承诺,然而在旅游得到发展之后,政府更应重视维护景区原住民的民生利益,“政府收益”与“村民生计”孰轻孰重?恐怕还应取之于民而用于民,若是一味考虑自身发展,将景区内村民排除在权利主体之外,架空其权益,必将导致矛盾并处于一点即爆的状态。 景区开发商欲盖弥彰的态度,在力图保住“面子”之初就被游客戳穿——景区关闭和村民的聚集不无关系。这种态度的背后,更多的是政府在税务收益面前对开发商的纵容,而纵容了开发商,被伤害的自然就是村民利益。甘肃黄河石林景区黄金周被迫停业、万仙山景区五一“治理混乱”损失540万,这些双输的纠纷无一不是景区开发方投资回收与村民对利益不断变化的“利益矛盾”,尤其是地方政府没能很好地调停景区运营方与村民之间的利益,以至矛盾激化,对此地方政府的责任远远大于利益分配不均的开发商和村民。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村民与景区利益之争,政府部门绝不应做“甩手掌柜”,在旅游业给当地政府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如何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在发展之初得到体现。“婺源旅游模式”转变引发的惨案,充分说明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村民之间的沟通的重要性,不仅仅要政府和开发商“双赢”,更要引入村民实现“三赢”,毕竟,村民与景区休戚与共,只有把根本矛盾解决了,类似的事件才不会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