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成功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烈火的湘军是怎么样炼成的?

时间:2012-06-12 20:06来源: 作者:月映长河 点击:
曾国藩并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不是一个迂腐的理学家,他对人性有着深切的体悟和把握,深知这些老乡跟他出来出生入死,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响应他“忠君爱国”之类的理学说教,他们还需要升官发财和养家糊口。除了忠义和感情的灌输,曾国藩并没有忽视银子和面包

  核心提示:镇压太平天国,成就了曾国藩的盖世功业,也成就了湘军的赫赫威名。可以说,太平天国是曾国藩发迹的机遇,而湘军则是曾国藩一生事业的基石。同时,湘军在近代军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晚清李鸿章淮军、袁世凯北洋军的鼻祖。那么,镇压太平天国的王牌主力湘军,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曾国藩,本名子诚,汉族(这个很重要),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属娄底双峰)人,生于1811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比洪秀全大三岁,也出生于农民家庭。
  
  曾国藩的出身,比洪秀全要稍微好一些,他的父亲曾麟书,曾考上过秀才,勉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曾国藩走的也是一条科举之路,秀才出身的曾麟书,生产人口的积极性比洪镜扬更大,一口气生了九个儿女,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延续他的科举梦想。
  
  由于家境还算宽裕,作为家中老大的曾国藩,有机会进学校念书,在二十三岁那年(道光十三年)参加了县试,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他接着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排在第三十六名。
  
  一路过关斩将,虽然成绩不太耀眼,但也还算顺利,满怀信心的曾国藩,似乎已经看见坦荡的仕途,正在向他招手。
  
  但是在接下来的会试中,曾国藩却无奈地落榜了。
  
  再接再厉!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次参加会试的曾国藩,再次成为落榜生,无缘进士。
  
  考不上进士,就意味着不能正式步入官场,当不上真正的朝廷命官。曾国藩没有放弃,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家族的命运。
  
  这是一道槛!
  
  迈得过去,就能步入官场成为国家高级公务员,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迈不过去,最多就只能做一个没有前途的低级公务员。
  
  是放弃?还是坚持?
  
  曾国藩选择的是持之以恒。考不上进士,我跟你没完!
  
  功夫不负有心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再次来到北京,第三次参加会试。
  
  这一次,曾国藩终于榜上有名,排在第三十八名。
  
  考试成绩虽然不太理想,但好歹总算跨过了无数人终生也迈不过的这道门槛,比如左宗棠。
  
  过了会试,就是贡士,也就是“准进士”。曾国藩终于顺利通过进士资格赛,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迈过关键一步的曾子诚,志得意满,理想也开始变得远大起来,于是替自己改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新名字——国藩,意思是要做保卫国家的藩篱。
  
  接下来,迎接曾国藩的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一般情况下,只要不出意外,参加殿试的贡生都能晋级为进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试是殿试的预选赛,殿试是进士的排名赛,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圈点,将贡生进行排名,正式取得做官的资格。
  
  作为科举考试中的决赛,殿试成绩将关系到读书人能不能笑到最后,化鱼为龙,腾渊升天。
  
  一种结束,往往也是另一种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进士头衔,就是皇帝给自己未来员工送的一个见面礼。
  
  开创殿试的武则天,就是要让天下才俊铭记皇帝这份恩情,不要忘了自己的前途是谁给的。
  
  殿试的时候,贡士们都会憋足了劲,希望在面试中给老板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将来能分配到一个更有前途的工作。
  
  曾国藩的殿试成绩,却并不理想。
  
  他不但与一甲最耀眼的状元、榜眼和探花无缘,甚至无缘二甲,排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算是进士中的第三等,也是最差的一等。但是,曾国藩却给主考官,也是道光皇帝,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被分配到翰林院,担任庶吉士。
  
  清朝的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正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进了翰林院,也就预示着具有进入高层管理系统的可能性。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是翰林院的见习生。一般来说,翰林从一等奖(一甲)也就是前三名中选拔,只有考了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才有资格直接成为翰林院的正式工;二等奖和三等奖得主(二甲和三甲)中的尖子生,才有可能当选庶吉士,成为翰林院的预备队员,在这个中央的基层岗位上锻炼三年之后,就可以转正,或者到中央和地方做官。
  
  考试成绩并不拔尖的曾国藩,却在官场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和让人艳羡的好运气。
  
  有了翰林院庶吉士这个基础,曾国藩开始了他在官场平步青云的神话。一个在官场上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子弟,竟然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绝对是当时甚至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升迁奇迹。
  
  按当时官场的正常升迁提拔速度,是三年一升,不出意外,七年也就升两级。最好的情况,就算破格提拔一次,也就三级。曾国藩却升了十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曾国藩人生中真正的奇迹,是在与太平天国打上交道之后。
  
  曾国藩书生扛枪
  
  从常理上来说,曾国藩这辈子,根本与太平天国扯不上直接关系。作为一介书生,中央文官,让他上前线带兵打仗的可能性,的确不大。
  
  人生的历程,历史的发展,往往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极大的变化。
  
  曾国藩便是如此,他的人生拐点,出现在1853年。
  
  那一年,曾国藩四十三岁。
  
  这个年龄的男人,正是走向成熟的季节,也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大好年华。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1852年7月说起。
  
  那时,曾国藩奉旨,从北京出发,前去江西南昌,担任会试(省考,举人试)主考官。曾国藩走到安徽太湖时,家中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孝字为先,万事靠边。按照当时官场礼制,父母去世,官员需要暂时离职脱岗,在家守丧,以尽孝道,称做丁忧。按照惯例,朝廷派人接替曾国藩主持考试,让他放假回湘乡奔丧。
  
  1853年1月,在湘乡丁忧的曾国藩,意外收到咸丰从北京发来的委任状,工作内容是负责湖南团练。也就是说,他被任命为湖南民兵总司令,负责湖南的民兵训练,保境安民。
  
  团练是清代特殊的一种武装部队。嘉庆年间,白莲教闹腾得厉害,八旗和绿营已经腐败,打起来感觉特别吃力,团练这种地方民兵,便应运而生。
  
  曾国藩接到圣旨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
  
  武士弄墨,勉强算是附庸风雅;书生扛枪,只能感叹命运捉弄。打仗不是曾国藩的老本行,也不是他的拿手戏。虽然他曾经在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的岗位上历练过一年多的时间,但那毕竟只是纸上谈兵,别说带兵上阵杀敌,就连兵书他都没读过几本。
  
  对于练兵打仗,曾国藩可真是一窍不通,完全是个门外汉。
  
  抗旨不遵,只能是死罪一条。干什么不得从头学起?只要人有心,世上无难事,硬着头皮上吧!
  
  曾国藩有圣旨在手,练兵工作很快就进入实质阶段。1853年1月底,曾国藩从湘乡来到省会长沙,与巡抚张亮基商议筹备练兵之事。
  
  曾国藩总结了正规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历史,认为正规军之所以逢敌便跑、百战不胜,就是因为平时训练得不够,武艺太差,技术不过关,艺低人胆小。
  
  曾国藩在练兵的过程之中,力图克服绿营之弊,求精不求多,求稳不求速。
  
  曾国藩对“欲速则不达”这句名言,理解得非常到位。他开始练兵时,太平军正从长沙撤围北上,准备攻打武昌。曾国藩不想草率上场,并不急于让毛坯湘军与太平军对决,而是在湖南全力以赴保境安民。
  
  曾国藩在湖南的维和工作,干得很有成绩。他在长沙设立了审案局,专门用来镇压“反政府武装”。几个月之内,被他斩杀和棒杀的,加上在牢房里病死的,统计下来,有两百多人。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大力开展实战练兵,派湘军在湖南四出“剿匪”,消灭地方性起义和动荡,落在他手里的所谓“反贼”,一律斩首示众,因此老百姓送了他一个“曾剃头”的“雅称”。
  
  曾国藩的铁血手腕,效果非常明显,既锻炼了湘军的实战能力,又保证了湖南的和谐与稳定。
  
  曾国藩练湘军,求精不求多,还有一个隐蔽的原因。这个原因,曾国藩虽然心知肚明,但却不能公之于众。
  
  这就是曾国藩的政治智慧!晚清的官场腐败而残酷,曾国藩能做到十年七迁,绝对不是稀里糊涂误打误撞弄来的,而是靠着极其深厚的官场功力,辛辛苦苦打拼得来的。
  
  曾国藩政治斗争经验非常丰富,深知官场秘诀,自然不敢多练兵将,况且咸丰说得明白,团练并不是朝廷倚重的主力兵种,只要负责保境安民就行了;至于打仗消灭长毛,自有正规军解决。
  
  清代自嘉庆以来,团练这种非正式武装虽然四处开花,各省各地都练,但是规模都不太大。团练这东西,谁练归谁控制,形同私人武装,往往不大容易控制,政府岂能容你想做多大就做多大?更何况你曾国藩还是个汉人?
  
  曾国藩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要想练成精兵,成就大事,还得打消朝廷的猜忌才行。
  
  湘军是怎样练成的
  
  熟悉大清官场规则的曾国藩非常清楚,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得到朝廷的信任和支持,否则难成大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三侠五义:真正意义的武侠作品

作者:石玉昆

整部小说,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生动,读来令人爱不释手。展昭的宽容忠诚,蒋平的刁钻机敏…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