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访谈录

时间:2011-05-17 22:38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中国网 点击: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 伊 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 - 政治性小说,从 1914 年 8 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 1916 年的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8月》(第一二三部)2010年出版,本次出版《红轮》第二卷。本版摘登的是首家披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俄罗斯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晓强与索尔仁尼琴的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俄罗斯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张晓强是《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一书的作者,索尔仁尼琴自传《牛犊顶橡树》的译者之一。张晓强在莫斯科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曾两次受到索尔仁尼琴夫人娜塔莉娅·德米特里耶芙娜的接见。由于当时索尔仁尼琴的健康原因,未能亲自接见张晓强,委托其夫人代表他回答了书面提出的问题,其中惟有第十三个问题是由索尔仁尼琴亲自作了书面答复,其余的均由娜塔莉娅·德米特里耶芙娜代为回答,经过她的同意,现将录访录音译成中文发表。

  

  答: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仔细阅读了您提出的书面问题,由于身体状况原因他不能亲自与您见面。我和他探讨了这些问题,如果可能与您见面的话,他也是作这样的回答,他请我亲自代表他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应该忘记《古拉格群岛》,《红轮》依旧在转动,20世纪已经走到了尽头,您还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您对未来有什么设想?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您有什么希望与忠告?对21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最后两个问题,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认为这是极难说明清楚的问题。他不太可能简简单单地回答,因为这要占去整整一天的时间。在谈到关于个人工作的具体问题时,他说,他是一个有理性的人,他明白,生命并非永恒,今年(1998年)他已年近八旬,他的未来计划——这就是完成早先开始的创作。每天他都勤奋地工作,幸运的是他还有工作能力。他刚刚写完了一部新作——关于战争。这是他惟一的一部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品。迄今为止他还没有直接描写过战争。除此之外,他还有很早以前就开了头的一些很大的作品。现在他正在力争结束这些作品的创作。在任何情况下他将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除了创作以外,很难想象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问:1989年时您曾说过,自己是20世纪俄国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您继承了从托尔斯泰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传统,这种传统继承在您的作品中有所表现,除了继承外有哪些创新?

  

  答:至于这个问题,他认为,这不是他应该谈的事,只要看看他的创作就可以了,看看《红轮》就足够了,在《红轮》中表现出来的全是他的创新。至于涉及到继承性,可以在以上列举出来的所有作品中看到。比如《癌病房》、《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玛特运娜的房子》中均有表现,在《第一圈》中与前辈经典作家有更多的亲缘性。说到创新,可以在《红轮》中更多地感觉到新的体裁。这就是新的体裁,不应该将其弄混,因为这只有表面的相似,有时会把它与多斯·帕索斯的作品混为一谈,认为这是杂志报道的风格特点,从多斯·帕索斯那里得到的,完全不是这样的。多斯·帕索斯运用报纸及报纸上得出的信息流,为的是表现时代的垃圾,时代的风,这个风干脆把这些垃圾卷到人行道上。这样为了表明,生活按照自身规律在发展。而报章讲述的完全不是涉及到人们的现实生活,索尔仁尼琴做到的则是相反的事情。苏维埃时代的报章,尤其是战争以后年代的报纸则是具有直截了当的对待生活的态度,直接到了今天报纸上登的文章,明天子弹就顶上脑门。报章决定着普通的俄罗斯人的生活。这里所说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意见。但总的说来,关于这些应该好好思索一下。索尔仁尼琴认为自己谈有关这些方面是不谦虚的。

  

  问:在您的作品中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否是您创作中的主要倾向?

  

  答: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认为,这只是他创作中的倾向之一,也许并不是主要的一个倾向。是的,他同意这三个特征。但他认为,对于他的能力来讲这是最为固有的,而这种能力他觉得是上帝赐给他的,这也许不是他的伟绩丰功,他觉得最主要的是这些创作手法有机的结合。而这些结合不需要他刻意追求,比如在这个地方用那种主义以及几个主义的结合,他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在什么地方和如何出现浪漫主义,或者突然出现现代主义,或者突然出现批判现实主义。他总是在说,自己常常注意倾听搜集材料,甚至哪怕是他所研究过的历史史料。当他创作《红轮》时,无论是那些活生生的材料,无论是他回忆起和他一起坐牢的那些人们,他都仔细地倾听他们的一言一语,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这些形式及材料本身经常向他提供形式与体裁。这些材料还提示,他选择什么样的叙述风格,材料本身提供这种风格,而不是他开始就设想的,好了,我现在开始用现代主义风格写这个,然后再用其他……从来就不这样。顺便说一句,关于这个文学题目的访谈他总是直言不讳地回答。许多访谈中都提出过这个问题。你将可以看到在那里他叙述的要大大好于现在讲的这些,对于阅读将大有益处。

  

  问:在他的创作中从短篇小说到史诗,体裁上多种多样,在《红轮》中出现一个新的名词,这种是否有写下去的可能?这种与什么体裁相类似?

  

  答:完全不是体裁。,我不再重复,索尔仁尼琴本人也讲得十分清楚了,你将在书中读到。所有的人都曾多次地问过关于的问题,因为他是个数学家,因此是一个数学的概念。交叉点这里讲的是数学上的理解。他解释说,他是怎样把这个术语运用到文学和生活中的。但是在任何地方他都没有解释所问的是属于什么体裁的问题。这不是体裁,这就好像从时间的流动中提取出来的纯度样本一样。这就是时间的流动,历史的延续,仿佛是一条河流,您拿起一个小水桶在河的某个地方舀出一些水并看着它,化验它,比如水中含有什么,有什么样的水,有哪些微量元素,还有些什么东西……这就好比是您取得的水的试样,也就是,这就是反映了那个时期在这个情况下,在这个国家,在这个时刻所反映的一切。因此可以写出整个河水的流向和它怎样的流动,而只可以选取变革的重要时刻,比如说如何表现自己,从这个变革中,从这个描写中可以看得清楚未来,在不远的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也就是说,能够获得,能够撰写整个一本书(给其一个完整的画面),也可以只取得几个基本的转折点,根据这些可以想象出其余的一切。因此,这不是体裁,这是试样。

  

  问:最近一个时期在各种媒体上常有许多涉及您的文章,比如说您是20世纪真理的化身,还说您是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当然了,有的人说,一切都变了,只有您没有变化?您怎样看待这些评价?

  

  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太准确的知道,是谁说的。一切都变了,而惟独您没有变化,索尔仁尼琴个人认为,他正在变化,各个不同时期有着明显差异,他自己感觉,性格上有某种程度上也在变化,自然,他是一个正视现实的人。他不是一个整天只靠自己思想而生活的空想家。相反,他是开放的,他具有敏锐的眼睛,洞开的心灵,他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看得清楚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一切。另外的问题是,他不会由于利益或者由于某种情况而改变自己的思想,他是诚实的、理智的人。当然了,他也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他与所有人一样也在改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女同志:写实性官场生涯

作者:范小青

  大学中文系毕业想留校的万丽没能留校,与男友康季平分手,因为恰恰是康季平占了惟一的留校名额。随后,万丽参加了…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