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樊星教授访谈录:当代中国缺少伟大作品

时间:2013-03-28 12:09来源: 作者:樊星等 点击: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世界文学就是翻译”,从这个角度看,莫言获奖有其必然性,因为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作品被译介最多的作家之一。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等等,都为莫言的作品进入西方视野作出了贡献。在培养高水平翻译家的道路上,中

  当今文学点滴谈——樊星教授访谈录
  
  于婷婷、朱宇航、黄帧昕、余倩
  
  1、即使莫言这样在文学界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作家,如果不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社会上依然不被大众所关注,其知名度甚至不如村上春树,中国当代文学被严重边缘化的这个现象应该如何看待?
  
  答:我觉得边缘化一般指的是九十年代的文学。九十年代“文学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俗化。所谓世俗化是什么呢?就是文学被推向市场以后,很多作家面临着这种激烈的生存、竞争的压力,然后不少人被生存压力驱使,就去下海啦,而文学毕竟还是有点象牙塔似的那种东西。也有一批作家在世俗化浪潮当中描写世俗生活,取得了成功,譬如池莉的作品在九十年代非常红,就是证明。世俗化使相当一批作家被边缘化了,但同时有一批写世俗化的作家仍然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原因。包括莫言,其实莫言在作家里面还算比较幸运,他的知名度一直是比较高的。那么他后来是怎么被边缘化的?我觉得,除了世俗化以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随着电视、电脑这些新的文化形态的普及。因为这些文化形态比起文字来说,更加具有一种形象性,一种直观性,一种娱乐性。对于在社会上打拼的人来说,白天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天,到晚上就想放松,直接面对电视,面对娱乐节目,那样基本不用动脑筋。文化的电视化、娱乐化,进一步使文学边缘化,这应该说是纯文学边缘化的第二个原因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80后”、“90后”的崛起。现在的书店里面,青春文学卖得仍然很好,就不能说被边缘化了。网络文学在“80后”、“90后”中非常流行。对网络文学怎么看?与其说大家是在追求一种文学品味,不如说是在宣泄一种青春的情绪吧。所以方方说过一句话,大意是“80后”作家的作品,看过以后觉得差不多,看不出个性。这是比较中肯、也比较尖锐的批评。这就能说明现在的青春文学已经变得同质化了,都差不多,写鸡毛蒜皮、迷惘纠结、宅在家里······大家看的书也差不多。所以我觉得青春写作、时尚写作,是使得纯文学边缘化的第三种力量,或者说第三股冲击波。在这种情况下,很高档的文学发行量都不多,很有名的作家常常也有失落感。有的作家出名了,还是觉得自己的书怎么就不能像韩寒、郭敬明那样子,一印印个十几万。许多作家的书出来以后,印个一万两万,就了不起了。但一万、两万不能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而对于作家来说,他是要靠写作谋生的。所以,他就觉得在今天社会上生存压力也是很大的。这是一些名作家的苦闷。所以说,莫言如果不是这次获诺贝尔奖的话,他的书可能不会加印那么多。所以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就决定了纯文学边缘化的命运。
  
  2、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世界文学就是翻译”,从这个角度看,莫言获奖有其必然性,因为他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作品被译介最多的作家之一。瑞典翻译家陈安娜、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等等,都为莫言的作品进入西方视野作出了贡献。在培养高水平翻译家的道路上,中国人还应该做些什么?
  
  答:有些外语系的同学,外语非常好。有些说外语比说中文还流利,但是大家只是把外语当做拿学分、出国的工具。这个当然也无可厚非。但是文学翻译和外语好不是一回事。好的文学翻译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得几年前,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一篇文章,谈到他带的一个硕士研究生,犯了一个很弱智的错误,就是引用孟子的一段话,孟子的英文译作Mencius,可是这个学生在网上查到了孟子的话,却因为不了解孟子,想当然以为Mencius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因为希腊人一般都叫什么斯嘛,什么赫拉克里斯,索福克勒斯······所以他就想当然写道,“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孟修斯说过的那样……”。他的老师看了以后非常感慨:连我们的硕士都不知道孟子的名字翻译成英文叫Mencius。这样,你怎么可能翻译好中国的文化典籍呢?所以今天中国培养出来的很多叫翻译匠,他们可以很快地翻译很多资料,但是和原来那些翻译家比较起来就差得比较远。以前有一个翻译家叫傅雷,傅雷是散文家,散文写得非常好,他写的《傅雷家书》,到现在还是很多知识分子家庭教育后代的经典。有人写过文章,比较傅雷的翻译与另一位“翻译匠”的翻译,同一段文字,傅雷的翻译就非常流畅,有文学的韵味。另一位的翻译却明显拘谨,缺少文学感觉。差距在哪里?翻译家表现有文化底蕴,有那样的底蕴才能产生做翻译家的才情。所以不是外语“好”的人都可以做翻译家的。如果学外语只是为了出国,就难成为好的翻译。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虽然现在时兴谈《论语》、谈《孟子》,但常常止于“时尚化”,就难以养成深厚的文化根基,还有高超的汉语写作能力。怎么能够写出那种文化韵味比较深厚的汉语,像贾平凹啊,汪曾祺啊,包括余秋雨那样的散文,是许多人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甚至觉得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慢慢退化,大家有大量的时间在看,却不喜欢写,结果常常提笔忘字······所以,缺少好的翻译家、综合实力很强的翻译家,这也是当代人文学学科所面临的一种危机。
  
  问:那您现在觉得我们应该采取怎样一些措施?
  
  答:有的学校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除了外语好以外,中文也要很好。所以,就组织一些中午考试、写作竞赛,做一些有意识的引导。但文化素养、中文水平是需要长时间坐冷板凳才能提高的。这和现在许多年轻人希望能通过“捷径”取得成功的心态是矛盾的。至少在目前,大家普遍觉得翻译不如意的情况下,翻译的危机体现了人文教育的危机。所以这次莫言获奖要感谢陈安娜和葛浩文,这两个人真的是喜欢翻译,不是为了拿什么奖项。他们已经过上优越的生活了,他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中国文学,即使莫言与获奖失之交臂他们也仍然会继续翻译下去。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中国的翻译家特别要学习的——那种心境、那种素养、还有那种才情。
  
  3、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终揭晓的当天,您曾经在新浪微博上表示:“即使今天莫言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学还缺少《古拉格群岛》那样伟大的作品。”在您看来,中国当代文学缺乏深刻伟大作品的原因何在?
  
  答:中国作家的长篇,杰作历来不多,是不是因为中华民族比较擅长的是历来以诗文为“正宗”,而古代诗人最擅长写的诗又是那种比较短小的诗,例如“五言诗”、“七言诗”。像《离骚》这样的长诗就很少。再看散文,也是一种比较短小的文体。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文学历来是一种比较精致、优美的东西。宏大的东西虽然也有,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在文学史上其实还是比较少。在世界文学的格局当中,有些民族好像特别适合创作优秀的长篇,比如俄罗斯民族。英国有一个作家叫沃尔夫,就认为和俄罗斯文学比较起来,英国文学显得比较渺小。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英国文学一般追求的是幽默,而幽默是很难产生宏大的杰作的。俄罗斯就不一样,这个民族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等等这样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家。这个民族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以擅长写长篇而著称。所以我觉得不同的民族也许肩负着创造不同的文学奇迹的使命。中国作家短篇写的比较好,像孙犁、汪曾祺的短篇就写得非常好。但是一说到长篇,评论界有一个说法,叫“半部杰作”现象。无论是《子夜》还是《白鹿原》都是前半部写的大气,到后来就匆匆忙忙地结尾了。我在西安开会的时候见到了陈忠实。我问他有没有可能把《白鹿原》继续写下去。陈忠实说不写了,因为写长篇太累了。不过,我也注意到中国作家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常常比较完整一些,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历本身就很完整。可一旦进入虚构的领域,像《白鹿原》这样的作品,要写一个村庄的历史,就显得相对弱一点了。我常常谈到《古拉格群岛》,为什么提到《古拉格群岛》呢?中国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苏联经过了大清洗,这都是一样的历史悲剧。但中国经过文化大革命后产生的很多作品,像“伤痕文学”啊,“反思文学”啊,却一直没有产生像《古拉格群岛》那样全景式描绘那一段历史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在西方既是文学名著,又是政治学名著。这个作者在集中营接触了两百多位囚徒。他把他们的故事,都记了下来,等他释放以后,悄悄进行写作。他自己说,这本书的几千页手稿一次也没有同时放在同一张桌子上过,有的写着写着,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赶快转移阵地去写,最后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为什么那个年代有那么多人告密?同事、亲人之间是如何互相出卖的······通过这部巨著,我们不光了解了那一场悲剧,而且了解了悲剧是怎么发生的,还有关在监狱里面的人是怎么去追求怎么去抗争,甚至怎么去爱的······给人感觉就是大气磅礴,当代中国就是找不到一部《古拉格群岛》这样能够全面的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作品。中国作家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但是,好像就是缺少那份才气。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也许因为俄罗斯民族有写长篇巨著的伟大传统,但我们中国人显然缺乏这个传统。还有就是中国作家对历史的看法,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但是没有达到索尔仁尼琴那样很完整的对历史的恢宏认识。研究历史不光要有一些看法,还要有一种历史观,以及人生观,应该对人生有一套整体的观念。到目前为止,中国作家对传统的认识都比较深刻,但好像还是缺乏一种能够从容进行宏大建构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及把握漫长历史的伟大才情。莫言获奖的时候我就听到不少人批评他。莫言以前是不大谦虚的,最近得了诺贝尔奖这样巨大的荣誉后就变得谦虚一点了,能够听得进批评意见了······最近,格非来武汉,我们在一起谈到莫言,还是觉得莫言最好的作品仍然是《红高粱》和《丰乳肥臀》。他后来的作品想象力还是很丰富,但就是觉得没有《红高粱》和《丰乳肥臀》写得那样厚重。为什么?我猜测恐怕因为他成名以后很多人约他写稿,而一个作家在经常应付约稿的情况下,是很难潜下心来写出那种恢宏的作品的。有的同学说看他的《蛙》,感到很失望,一些作家也有同感。我看《蛙》,看了开头就觉得有些啰啰嗦嗦的。所以我现在讲课的时候经常说,虽然莫言获得这么大的荣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莫言的局限性。那么莫言的局限性在哪里?我觉得就是大家经常所说的,他的语言絮絮叨叨的,刚开始还有新鲜感,但是看多了以后,就觉得拖沓了。应该说,和莫言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作家还有不少,比如韩少功、贾平凹、刘震云、余华,这些作家都有拿那个奖的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获奖一方面代表中国文学引起了世界关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运气成分,包括作品翻译得比较好,加上评委对他的特别青睐,再加上他自己在这方面的实力,综合促成了他获得诺贝尔奖这样一个结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谁说你不可以做老板:做合格的员工

作者:黄鸿涯

只有做老板,才能拥有自己的事业,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与此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创业到底需要什么,应该做哪些方面…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