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丁陶狮舞第一人:记襄汾县陶寺乡“天塔狮舞”传人李登山

时间:2010-11-04 18:36来源:半壁江原创文学网 作者:崔海昀 点击:
层层叠叠的板凳,摞了十五层,天塔般矗立空中。一位身着红色艺装的老人,手握指挥棒、口吹尖哨、碎步生风、身手敏捷,逗引两只大鼻高额、盆口圆目的大狮子,旋、攀、鼠、捕、蹬,且舞且演、活泼逗人,奋勇向高10余米的塔顶攀登。整套动作惊、奇、险、绝、美

  层层叠叠的板凳,摞了十五层,天塔般矗立空中。一位身着红色艺装的老人,手握指挥棒、口吹尖哨、碎步生风、身手敏捷,逗引两只大鼻高额、盆口圆目的大狮子,旋、攀、鼠、捕、蹬,且舞且演、活泼逗人,奋勇向高10余米的“塔顶”攀登。整套动作惊、奇、险、绝、美,堪称“华夏一绝”!这位舞狮老人,就是丁陶大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塔狮舞”的传人、63岁的民间艺人——李登山。
  
  一场春雨过后,大地散发着温暖、湿润的气息。记者来到襄汾县陶寺这块浸润着华夏文明的沃土,顿时感到岁月积淀的浓郁历史文化氛围。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发掘出帝尧陶唐氏建都的古城遗址,发掘出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而且许多精彩的民间艺术得以世代传承,闪烁着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光彩。村中的老爷庙,静静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走进一个放着狮头、板凳、长龙等社火道具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闻名遐迩的舞狮老人、陶寺村党支部书记——李登山。凌晨2点才从忻州演出归来的老人,看不出一丝疲惫,兴致勃勃接受了记者采访。
  
  童年结缘不畏险
  
  陶寺“天塔狮舞”由舞狮演变而来,相传始于隋,盛于唐,历经宋、元、明、清,久盛不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欢快的锣鼓敲起来,几只活泼可爱的狮子摇头摆尾、登跃“天塔”,是当地劳动人民迎春接福、喜庆丰收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童年的李登山就与狮舞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登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去世,与母亲、哥哥艰难度日。他从小就是个机灵、调皮的孩子,用当地话说叫“滑巴”,上高爬崖、下河摸鱼,无所不能。谁家桶掉到井里了,谁家要拆房子了,一下子就想到了他。他对乡亲们的事从不推三阻四,总是有求必应,利落、干净地把难题解除,于是深得乡邻喜爱。
  
  一天夜里,他睡得正香,忽听人喊:“小孩掉到井里了!”立马翻身下炕,披上衣服就冲出去。街上黑黢黢的,他随着嘁嘁喳喳的脚步声向井边跑去。到了井边,人群乱成一团,只有微弱的一道光线照着黑洞洞的井口,井下依稀传来小孩的哭声。他穿过嘈杂的人群,在大人的帮助下麻利地顺着一根绳索溜到井下,人们还没有回过味来,他已把孩子救了上来。从此,他在乡里名声大振,人们都知道这个“滑巴”小孩。
  
  十二、三岁时,每年正月村里闹红火,他都自告奋勇,积极地到各家各户借凳子、搬道具,忙得不亦乐乎。“狮子上板凳”是当时的传统保留节目,更是整个社火活动中的“亮点”。舞狮子的两位师傅名叫二虎和张焕生,非常喜欢这个常跟在狮子队后面的小弟弟,但当时他尚年幼,舞狮子又是个危险活,所以没有正式地教他舞狮动作。没想到这是个有心孩子,早已把一些动作要领熟记于心。一次,一位舞狮队员临时发病上不了场,大家正在急得团团转,他跑过去说:“让我试试!”于是套上行头开始表演。这一演,把围观群众看得目瞪口呆。那一招一式、一跳一跃,是那么准确到位、惟妙惟肖。现场沸腾了!最高兴的莫过于两位舞狮人,终于发现了这个基本功扎实的好苗苗,自己的技艺不愁后继无人。然而,闻讯赶来的母亲却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和阻拦,“娃儿呀,学这个不保险,咱回家去!”是啊,孤儿寡母的,万一孩子有个闪失,怎么向九泉下他的父亲交待?可怜李登山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离开了舞狮场,被母亲拽回了家。
  
  然而,一颗热爱舞狮的心却没有泯灭。闭上眼睛,狮子那威武、活泼的形象就会在他眼前晃动;一听见舞狮的锣鼓声,他的心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终于,他趁着母亲没注意,悄悄溜出了家门,直奔两位舞狮大哥而去。后来,两位舞狮大哥也多次做他母亲的工作,“这是老先人留下来的东西,你也不学,他也不学,怎么一代一代往下传呀?”在大家的劝说下,这位纯朴的乡间妇女终于同意了儿子的要求,但是,她从不到现场去看儿子的表演,一颗母亲的心时刻为儿子悬着。李登山却如鱼得水,在舞狮大哥的正确指导下,他掌握了怎么用力、怎么保持平衡等动作要领,即使下地干活,也蹦蹦跳跳,温习每一个动作,苦练基本功。
  
  16岁那年,在乡间庙会上,他正式登台表演。当跃上高高的“塔顶”,看到底下黑压压看热闹的人群,他的心里充满喜悦和无可名状的激动。在10米高空,在腾、挪、跳、跃间,在一片喝彩声中,这个16岁的少年终于正式接过了“天塔狮舞”这一民间瑰宝代代相传的接力棒。
  
  引领狮舞闯世界
  
  乐声铿锵,抑扬顿挫,时而音调平缓,如山间小溪奔流,令人惬意;时而节奏重急,如壶口惊涛拍岸,扣人心弦。乐声中,李登山与“天塔狮舞”艺术团频频在各种庆典活动和艺术大赛上亮相、获奖,已成为丁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步步走出娘子关,走上世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的殿堂。2005年12月,“天塔狮舞”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狮子上板凳”曾一度搁置了十余年。84年李登山上任陶寺村的村支书后,决心将重拾这个传统节目。本着“高起点、高质量、高目标”的原则,他希望将这个节目发扬光大,推到北京,推向世界,让国内外都知道襄汾、认识陶寺,了解“狮子上板凳”所蕴含的丁陶文化。
  
  然而,荒了十几年的娱乐节目还能重振往日的雄风吗?还有人愿意接受它吗?
  
  一次,在村里的青壮年聚在一起修路时,他忐忑不安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的是,这一建议得到积极响应,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地出谋献策。这个场面,深深感动了李登山,他由此也看到了这一民俗文化节目广泛的群众基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那天,全村的木工都聚集在他家,没日没夜地奋战了6天,终于做好了表演用的道具板凳。乡亲们满怀希望,盼望着“狮子上板凳”重新给乡间带来喜庆和欢乐。
  
  2000年的正月十五,经过精心地筹备、排练,李登山带着队伍在临汾平阳广场进行了义演。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狮子上板凳”轰动四方、名声大振。这之后,一些地方开始邀请他们去表演,虽然常常贴着钱干,可李登山挺乐意,他一个心眼的要把“狮子上板凳”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2001年,李登山注册成立了山西襄汾陶寺民间艺术团。为了使这个传统节目更具有新意,李登山和原襄汾县文化馆馆长梁铁锁一起研究改革,将原先单一的“狮子上板凳”正式更名为“天塔狮舞”,整套表演惊、险、奇、绝、美,并定作了规范的道具板凳,创编了“蜻蜓点水”、“海底捞月”、“瑶池摘星”等精彩动作。在表演方式上,打破传统的一只狮子登天塔的单调模式,变为两只大狮子、四只小狮子同时登场,即表现一个“狮子家庭”饶有情趣的生活场景。表演中,狮子爸爸与狮子妈妈互相调头、上背、调绣球,更有情节、趣味,一派安逸祥和的情景;小狮子们搔搔痒、腾空接力接绣球等动作,憨态可掬,令观者忍俊不禁。为了增强狮舞的现场效果,李登山与当地文化部门的同志将“珍珠倒卷帘”、“厦坡里滚核桃”等打击乐首次运用在狮舞伴奏中,令观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绝活“空中倒书”更是李登山开创出的一大亮点,令人叫绝!
  
  2006年,世界上最大的仿古帆船——“歌德堡”号从瑞典启航,在舟山停泊。李登山应邀带着“陶寺民间艺术团”在当地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上表演,引起轰动。当地媒体曾有报道:“领狮人李登山威武气壮,健步跃入场中。只见他挥舞绣球,腾空一个跟头,‘蹭蹭’一口气上了15层,立于‘天塔’顶,忽然一个漂亮的翻身,空中倒书四个大字:‘圆满成功’,场内立即响起一片掌声,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办的“临汾旅游推介活动”中,京城媒体惊呼:“危乎,高哉,壮哉!来自黄河岸边山西临汾的‘天塔狮舞’,让首都观众领略了山西民间艺人的绝活,现场一片喝彩!”
  
  几年间,“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中国民族民间华夏一绝艺术大赛”银奖第一名、“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二届广场文化节金奖”等奖项,并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登山与“天塔狮舞”带着泥土的芳香,带着农民的纯朴和执著,从襄汾陶寺村一路走来,向世人展示了丁陶文化的内涵和襄汾民间艺人的风采!
  
  冲破阻力谋发展
  
  没有场地排练,没有地方存放道具,更无经费保障,有专家发出了取缔“天塔狮舞”这种“农民玩命”娱乐节目的声音,家人的千般阻拦,曾使他处于“四面楚歌”之地。面对困难,他坚定地说:“人家看不起我们是农民,但我们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在我手里,这一绝技必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然而,“天塔狮舞”走向世界的脚步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次,李登山在太原表演,围观的群众悄悄议论:“这老人没人管吗?怎么这么大年龄了家人还让干这活儿?”恰好李登山的女儿正在旁边,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就和父亲闹腾,“爸爸,我们家不缺吃不缺穿,您再不要登高表演了!”“又不是日子过不了,何苦让人说三道四?”对于这样的阻拦,李登山经历了何止一次、两次,他知道家人都是为他好,是在关心他、爱惜他,但是,他怎能放下痴迷多年的狮舞艺术呢?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还有更大的阻力和困难等待着他。
  
  在“中国民间华夏一绝艺术大赛”上,有评委对“天塔狮舞”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农民玩命,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应取缔这种娱乐项目。”当时,李登山懵了,自己苦苦追求、传承的艺术,在有些评委眼里难道仅仅是“农民玩命”吗?冷静下来,李登山想,现在不是指令性的年代了,越是有不同声音,我越要做得更好!他加强了表演时的安全保护措施,互相之间形成保护链,确保万无一失。
  
  在实际排练中,没有专门的场地,就自己找个开阔地方;没有地方存放道具,就放在自己家;没有经费,就因陋就简。他常对徒弟们说:“人生就像‘爬地龙’,认准一个目标,就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每一步都牢牢把根扎在地下。”
  
  他博采众长,不断学习、改进、创新的同时,更注意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商业意识。前不久,他带着团队在朔州表演完后,又赶去隰县表演。由于大雪封山,赶了17个小时的山路才到现场。来不及喘一口气,立即搭道具进行了精彩表演,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团队精神。
  
  他告诉记者,襄汾县政府已划拨资金对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瑰宝进行了抢救、保护和发展。那么,等到“天塔狮舞”重放异彩时,将是他最欣慰的时刻。
  
  记者后记:我的故乡在陶寺乡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与陶寺村仅5里之遥。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正月十五拽着大人的衣角去陶寺村看社火。记忆中,“狮子上板凳”是当时最火爆、最吸引人眼球的传统保留节目。往往是到了午后,人困马乏,忽听人说,“狮子上板凳”要开始了!于是精神为之一振,随人群潮水般涌向舞台前、场院里、大路上等开阔地带,仰着头,如痴如醉地看舞狮人与两只大狮子在“凳塔”上滚打翻身、腾挪跳跃,那扣人心弦的动作、精彩绝伦的表演,引来一片喝彩,常常使人们流连忘返。长大后离开了家乡,才知道当年的“狮子上板凳“是多么珍贵的民间艺术。透过李登山老人痴迷而坚毅的眼神,透过满院的道具,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故乡、家园,回到了看社火的人流中。那欢乐、那体味,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如今,“狮子上板凳”已更名为“天塔狮舞”,当年正值壮年的舞狮人李登山已步入老年,但他仍活跃在乡间,醉心于传统艺术,为把“天塔狮舞”传承下去、推向世界做着不懈的努力。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愿扎根于丁陶大地、曾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民间精粹——“天塔狮舞”,永远是人们记忆中的珍存,是丁陶故土民俗文化的亮点!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太太万岁:作家张巍写尽千山万水的爱情

作者:张巍

叶小玲是在接到升职邮件的这一天被男友甩了。远在西安的妈妈庄惠芬听说此事,频频给她安排相亲,小玲这次被逼无奈,主…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