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剪刀、布”是怎样冲进中国历史的
时间:2013-02-24 21:46来源: 作者:罗一鸣 点击:
次
“石头、剪刀、布”其实是个心理游戏,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尤其是第一次出拳的时候,和心理性格的关系很大。每个人都有出拳的偏好,喜欢出“石头”的人通常具有攻击性,做事情习惯有挑战性;出“布”的人则控制欲比较强,一般都是当领导的人;“剪刀”具有
在春节的餐桌上,喝酒是少不了的。有喝酒就有竞争,总想让某个人多喝点,让他出点洋相(),于是就有了猜拳的游戏。“石头、剪子、布”则是最为广泛运用的猜拳形式。我用石头砸你的剪子,你用剪子剪我的布,我用布包你的石头,你我又用石头砸我的剪子。。。如果是良性循环,你就羸了;如果是恶性循环,你就输定了。
“石头、剪子、布”源自中国人发明的猜拳游戏,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而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明确说明这是一种亚洲游戏。“石头、剪子、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日本、韩国等地,随着不断发展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
“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全唐诗》录诗《招手令》,以用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类似的游戏。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中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与日本较近。有时使用其他的次序来表达,如“剪刀、石头、布”。各地经常有其独特称呼。如北京人说“猜-丁-壳!”;天津人说“砸-剪子-包”或“锛-铰-裹!”;唐山人说“嘿一喽一喽!”;西安人说“猜-咚-嗤!”;杭州人说“秦-宗-绑;莆田人说:“沟叻推哟啵”;河北邯郸人(农村):“齐-布-齐”;河南人说:“刚-竟-杯”;东北人说:“定-岗-锤!”;安徽皖北说“赛-宝-跌-赛”;山东胶东说“剪子-包袱-锤”。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所以说,玩这个游戏是有一定技巧的。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那一队伍先发。“石头、剪子、布”还在实况角色扮演游戏中起到决定随机结果的作用,因为“石头、剪子、布”不需要任何道具。
石头、剪刀、布的比赛偶尔在不同地方举行。在日本,这类比赛常常出现在电视综艺节目,特别是明星之间的比赛。“石头、剪刀、布”也用来做广告来争取观众参与游戏。自2002年起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制定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举行年度国际性世界冠军赛,还有常年举办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的活动。为了在比赛中胜出,游戏者总结出很多有趣的战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剪刀战略”,成功的案例:2005年,这种战略使得克里斯蒂拍卖行赢得了价值一千万英镑的交易。那一年,一名日本艺术收藏家想拍卖一幅印象派大师画作,克里斯蒂和竞争对手苏富比拍卖行都想获得这幅佳作的拍卖权。这让日本收藏家左右为难,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妙招——让这两家拍卖行以“剪刀、石头、布”游戏决出胜负。克里斯蒂拍卖行向员工寻求意见,后来,他们接受了公司一位主管11岁女儿的建议,选择出剪刀。这位小女孩平素十分喜爱这种游戏,她煞有介事地解释说:“因为每个人都以为你会出石头。”果不出小女孩所料,苏富比果然以为克里斯蒂想要出石头,结果选择出布,没想到克里斯蒂棋高一着,出的却是剪刀,苏富比就这样无奈地退出竞争。
“石头、剪刀、布”其实是个心理游戏,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尤其是第一次出拳的时候,和心理性格的关系很大。每个人都有出拳的偏好,喜欢出“石头”的人通常具有攻击性,做事情习惯有挑战性;出“布”的人则控制欲比较强,一般都是当领导的人;“剪刀”具有破坏力,说明这个人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另外,有些学心理的分析:出布的时候人心情最为放松,出石头的话人心情最为紧张,由于游戏带有竞争性,人心情往往紧张,所以出石头的概率大。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