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其余均是年纪相仿的“创一代”。 地方政府的“好意”,谁都能看得出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对政府有好处,整个社会都能受益。但这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挂职培训是否妥当,仍然值得思考。 从最直接的效果来看,企业家是培养出来的吗?那些“富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多数还不是通过自己打拼而取得成就。“富二代”因为有了家庭的资源,无论在人生还是市场的竞争中,已经占尽优势,该有所成就的,压根儿不需要政府去锦上添花;而对于主观意愿或能力不足的,即便通过挂职乃至诱导,也未必能有长效,何况将资源交给那些不具竞争优势的“富二代”,也有违基本的市场规则。 这种政府主导下的挂职,某种程度就是扭曲了资源的自然配置、财富的自然流动。因为其潜藏的价值观,就是富者要恒富,这对“穷二代”们公平吗?尽管不给这些“富二代”发工资,不需要财政直接出钱,但很多“富二代”都是挂职国企的领导岗位,这种人脉资源也是有价值的。报道中就已提到,有“富二代”就和挂职国企进行了商业合作。表面上看,这是挂职的成果,但这对其他未参加挂职的民企是否公平? 地方政府扶持“富二代”的焦虑可以理解,担心民营企业后继乏人,对地方发展不利。一些“富二代”确实也承认,如果不是家里强烈要求,他们可能就在国外干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有些其实也是在创业、做生意,所不同的只是不在国内,不在家乡的城市,起码税收就不会贡献给当地。地方政府组织挂职,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变相收买,希望通过怀柔姿态,吸引“富二代”们继续留在当地。 但说穿了,这是一种短视。地方政府看到的是既有的财富,希望守住的是“富一代”们财富,希望那些企业和资源不要流失外乡。但只要当地的创业环境好,市场规则得以扞卫,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加入创业队伍,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填补那些“富二代”流失后的空缺。相反,如果仅仅只看见眼前的那些利益,为了留住那些“富二代”而不惜心力,会给市场怎样的观感?寒了更多创业者的心,才是一个地方发出的危险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