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权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功利导向,可能消弥文学本该有的人文品格,造成文学的‘非文学性’。网络文学对价值取向的自逆式消解是今日媒介文化的表征,也是我们认识和调适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维度。” [11] [1] 刘大先:《现代民族转型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诞生》,《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69-75页。 [2] 姚新勇:《网络、文学、少数民族及知识-情感共同体》,《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第225页。 [3] 马季:《网络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民族》2009年第1期,第64-66页。参阅马季:《网络时代的民族文学生态》,《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5-119页。 [4] 马季:《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南方文坛》2011年第5期,第45-48页。 [5] 金萝兰:《交锋与融合——关于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思索》,《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42页;裴玉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24-26页。 [6] 陈立群:《网络文学中的古典文学传统》,《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第49-53页。 [7] 宋秋敏《论古典诗词在网络文学中的“品牌效应”与实用价值》,《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2期,第83-87页。 [8] 付静《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2-14页。 [9] 李钧:《自我启蒙·多元并存·面向世界——为网络文学辩护》,《东方论坛》2012年第2期,第46-50页。 [10] [南北朝]萧统:《六臣注文选》卷三十五“七下”《七命》注引尧时之歌,四部丛刊景宋本,第1144页。 [11]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价值取向及其自逆式消解》,《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第67-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