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暑期“三下乡”芮城小分队,深入农村,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支援农村教育,服务地方建设,创新性地开展了义务支教、社会调研、政策宣讲等许多切实服务农村教育、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青年志愿者精神在芮城县南卫乡中张村广为传播。 中张村以农业为主,经济不发达,教育相对落后。一千多人的村庄,小学仅有七个教室,一个自来水管,教室大部分是危房,能称得上教室的只有四个,并且缺桌少椅。我们一行十六人就在这里开始了我们的支教生活。住宿条件差,床铺短缺,我们把仅有的几张床板分配给女同学们使用。面对缺床的实际困难,男生把桌子拼在一起,解决了床的问题,教室也就成了临时宿舍。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天不亮就得早早“起床”备课,把桌子拉开,供孩子们上课;晚上还要进行教学总结与理论学习到深夜。我们每顿饭都是馒头和“两菜一汤”,十六个人两盘咸菜,每人一碗清汤。学校仅有一个水管,吃饭用水有时都成问题,洗澡连想都不敢想。 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一身臭汗坚持讲课,不断有队员中暑、头晕、犯胃病,挑战着生理的极限。屋子里遍布蚊虫,甚至有蝎子蜈蚣出没,躺在用高低不齐、坑坑洼洼课桌拼成的床铺上,我们毫无怨言,物质匮乏,但精神富足,我们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队员毫不沮丧悲观,仔细备课,认真授课,默默用行动践行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支援农村教育,服务地方建设。 我们还利用学生放学的间隙,走家串户,深入到农民当中,关心农民疾苦,调查中央的各项惠农、便农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 此外,在授课之余,我们还不忘自身素质的提高,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分组学习《现代教师修养》、《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 我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是艰苦的,这是一个事实,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的支教活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孩子们的学习已经在短短的几天里步上了正规,他们脸上的笑容渐渐的多了起来。我们在感动着他们,而他们同样也在感动着我们。 ?芮城实践服务队 供稿 董江波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