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中国人,别让宝贵的方言从我们嘴里消失

时间:2013-03-18 19:20来源: 作者:雨娃 点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也和民风民俗一样由来已久。我赞成入乡随俗,我们到外地去或是和外地人开口讲普通话那是对对方和自己的尊重,而且还是对自身一种很好的保护,因为满嘴方言很容易让人听出你是外地人,而普通话很好的掩饰了你的地域,

  在我上学的时候学校还不推广普通话,连老师上课偶尔也闹出“喝(he)——喝(哈ha)水的喝(he)”,“麦(mai)——麦(妹mei)子的麦”等这样笑死人的段子。我们除了读课文时会刻意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外,其余的时间但凡把土话稍加改动在生活里说也是会被外人嘲笑的。
  
  那时村里一个年轻人在外当兵回来探亲,听他和家人在地里干农活时满嘴普通话,我都替他羞红了脸,问他妹妹,他咋那样说话,被告知她哥出去了两年这口音改不过来了。我就不信这样的鬼话,虽然没出过远门,但也在书本上学过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把此事当笑话告诉俺娘,娘就给我讲了个故事:话说一个人在外读了几天书,一天回乡路过他家的荞麦地,守着众乡亲指着地里的荞麦问,青枝绿叶开白花,这是什么东西?众乡亲不理会,他爹听完后拿起锄头就打他屁股,他边跑边喊,救命呀,荞麦地里打死人啦!原来这遗忘乡音的毛病两锄头就能治回来。
  
  现在各地随着打工人口的流动,哪个地方没有几个外省人居住,不分老少大家都知道在和外地人交流时固执地说本地土话对方是根本听不懂的,我看到很多年龄大的老人也会放慢语速避开地方语中特有的几个词相对普通的和对方交流,这是一种进步。而小孩子更是语言的天才,他们有超高的语言转换能力,这边和同学说普通话,回头就跟家里人说地道方言,好在农村也无地可种了,锄头早就当废铁卖了,想必这娃儿的屁股不用打,他也分得清和什么人讲什么话,很好,我很欣慰!但也有很多家庭,即使在家里也不让娃儿讲方言,小年轻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时也说普通话,我个人不太看好这种做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也和民风民俗一样由来已久。我赞成入乡随俗,我们到外地去或是和外地人开口讲普通话那是对对方和自己的尊重,而且还是对自身一种很好的保护,因为满嘴方言很容易让人听出你是外地人,而普通话很好的掩饰了你的地域,如果能讲一口地道的所在地的土语更容易让自己很好的融合到这个城市里去,语言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色。
  
  但遇到老乡或是回到家乡,还是说家乡话的好,正如南方人吃不了北方的饭菜,受不了北方的天气一样,一个地方养育出来的人不仅有共同的饮食居住习惯,而且共同的语言环境能一下拉进彼此的距离。前几年同学聚会,我们宿舍的姐妹一个嫁到了北京,一个落户广东,她们两个离开家乡十几年了,但我没想到她们还能说一口纯正的属于她们乡镇的土话,而且有些词语我都很少听过,虽然有个男同学开玩笑说,欢迎你们不远万里回到家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来看我们……但没有一个同学感觉到生疏,但倘若在这个场合,有人说咱老同学多年没见,来喝(哈ha)了这一杯!对方回答,我不能喝(he)。这看似简单地对话,其实语言上的障碍已经让心里产生了不能言表的隔阂。
  
  为了这事我还当面表扬了这两个女同学,她们对我说起了在北京的一段经历,有一次广东的同学去北京学习,听说我们班还有一男生留在了北京,都是出门在外对同学的感情自然比我们深厚,于是相邀一聚,我这个男同学据说是我们班同学中大款中的大款,事业做得很好,出手也阔绰,请她们两个吃完饭后又去打保龄球,但她们两个回来却说再也不想见他了,说起这原因,就是因为这三个同学在北京的聚会,她们两个说家乡话,这个男生从头至尾都说普通话,实在是没法和他交流,太别扭了。这语言上的不同步彻底拉开了同学间的感情,语言上的忘本是花多少钱也弥补不回来的。
  
  听我身边一小部分常年在外地工作的人回来后说感觉自己的家乡话太土,说着也跌份。说实话我们本地的方言是有点生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的绝不用两个字来说,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儿化音,也没有可有可无的辅助的字“子”,它是离普通话很远,但感觉难听我就有点接受不了,洋腔洋调的就能高雅多少?乔羽老先生在外多年一直讲家乡话,说起来有意思的是,他的口音成就了《说聊斋》这首歌,这首王立平谱曲乔老先生作词的歌曲,是乔老爷子先先写出的歌词,王立平一直没有灵感谱出曲子,一天他们通电话,王立平让老爷子念一下他写的歌词给他听听,老爷子用山东济宁话读,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听到此处王立平说,得了,曲子有了,你已经谱好了了,你这个口音就是了。后来这首歌由山东籍的歌唱家彭丽媛演唱,谁说这乡音不能说出悦耳的曲子来。
  
  现在方言也随着时代进步了,我小时候说过的很多的词语现在已经少有人讲了,它们从字典里查不到,知道意思却没法形成文字,它们正逐渐从人们的话语中淡出,早晚有一天没人知道它的意思。而即使一个地区不同的乡镇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离我家四十里外的地方,他们那里“妈妈”是对奶奶的称呼,娘当然是母亲的意思,而相邻乡镇就不这样称呼。我在外地上学时发现离我家乡一千里地的地方,他们那里妈妈也是对祖母的称呼,都说隔里不同俗,没想到隔着千里倒“俗”到了一起,莫非久远的年代里他们曾是一个地方的人?而同学中各种对父母的称呼就千奇百怪,妈妈,娘,妹都是母亲的意思;爸爸,爹,爷,达都是父亲的意思,我们是一个民族,相隔也不远,想必这些称呼来自原始不同的部落,呵呵,纠结!
  
  比较好的是现在网络的发达让很多方言成了流行语,而且网友有才,以前不被看好的家乡土话一朝在网上疯传倒也成了时髦的说法,让那些以洋腔洋调为荣,忘记祖宗淡忘乡音的假书生摇头晃脑地找不着北。告诉您吧,接地气的语言,带土味儿的文字才是亘古不变的时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魔术师心理操控术:改变世界的魔法

作者:金圣荣

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的精彩魔术,它们背后用到的心理学原理却并不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原理,每个…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