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栅栏”这句北京话来话话北京
时间:2013-03-24 21:34来源: 作者:安然 点击:
次
大栅栏的茶叶店有两家:张一元和天福茶庄。张一元照例摆设得清清爽爽的,以淡绿为主色调,店员们着装也是白绿相间,要不是满鼻茉莉茶香,真还有点像药店。张一元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茶庄,奉行“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
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向人打听大栅栏怎么走,听到的竟是大(4声)十(2声)辣(4声)搞的我一头雾水,起初以为这是两个地方,沟通了一番才明白,原来我们说的是一个地方,da(4声)shi(2声)la(4声)是老北京话,其实就是我要去的大栅栏。
从我住的旅馆出门没走多久,就来到了这热闹繁华之地。早就耳闻北京的大栅栏很有名气,是北京最古老、最著名的又别具一格的古老街道、繁华的商业闹市区,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和发生在它们中间的“城南旧事”,都是古都北京重要的人文瑰宝和文化资源。
在老北京,老字号在大栅栏最为集中。大栅栏一条街,街道不宽也不长,清末民初沿街排列了多家店铺,家家都是老字号,这在北京城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老字号是中国商业的独特财富,过去的老字号讲究自家店铺的名字,名不正则言不顺也,因此都要将名号起得字正腔圆,而且要有不尽之意在名号内外。买东西的顾客,自然也就信奉这样的老字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老字号的名字成为了生意兴隆最好的招牌,那些古老的牌匾还挂在门楣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一种文化符号。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
原名廊房四条的大栅栏,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过去老北京口有句头禅“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如今,钱庄四大恒没有了,但另三家大栅栏都有。现在流行的的口头禅“身穿瑞蚨祥,头戴马聚源,脚蹬内联升,品茶张一元”,是当今大栅栏的四景,而且比原来的还合辙押韵。
即便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动荡,如今的大栅栏早已经面目皆非,但依然尚存同仁堂、内联升、马聚源、张一元、瑞蚨祥等好几家老字号,特别是瑞蚨祥,连外面的罩棚,基本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可以说是大栅栏幸存的活标本。
大栅栏的繁荣不仅在于商业的发达,还因这里过去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因在清初有很严格的禁令,以"内城逼近宫阙,例禁喧哗",不准在内城开设戏园等娱乐场所,故戏园多开设在前门外一带。
大栅栏浓缩了老北京民俗历史文化的气息,这样繁华的商业街上老字号里的文化内容丰富,来到这里就像走进一个个小型的民俗博物馆,让人们逛大栅栏,既买了东西,又长了学问,还能带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这是在其他地方无法体会得到的一种独特的味道。
巨幅“大栅栏”的过街招牌,大栅栏街的得名,是因铁栅栏。明朝中叶,时兴"夜禁"。一到晚上,上千条胡同、街巷就用铁栅栏关起来。派兵把守,行人不能再随便出入。走进大栅栏,历史遗存下的街巷是古香古色的建筑,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风情。从一个个老店中,才能感受到老北京地道的京味儿。
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三希”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也就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而今,三希堂家庭教育,延续“三希”精神,注重人的成长与培育,是一家专注于潜能培训、家庭教育、问题学生矫治培训和继承管理培训的个性化全能专业教育机构。
古色古香的楼房名为大观楼影城,是一百年前第一部国产影片首映之地,“中国电影诞生地”。
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据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店主叫高贵友,其乳名叫“狗不理”,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据说,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很爱吃。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狗不理包子好吃关键在于选料、配放、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在北京大栅栏商业街上,有一座西式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商店,这就是名贯京城、驰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要说“瑞蚨祥”店名的来历,可就鲜为人知了。店名瑞蚨祥中的“瑞”字,是瑞气的象征;“蚨”在过去是铜钱的别称;“祥”字,一方面是吉祥之意,另外店东乃山东省旧军孟家,所开商店均是祥字号。总之,是瑞气吉祥,财源茂盛的意思。可见这个老字号创业初始就是有着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慈禧太后的寿袍、袁世凯的“皇服”都出自瑞蚨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总理指定瑞蚨祥制作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
老北京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北京人出门在外,没双好鞋那可不成。脚底有了劲儿,脸面上才有光。老北京人讲究穿内联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布鞋。这家老字号,至今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了。内联升的千层底布鞋制作工艺继承了传统民间的工艺,精选纯棉、纯麻、纯毛礼服呢等天然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发展与创新,是名副其实的“工精料实”。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一高四多”,即:工艺要求高;制作工序多、纳底的花样多、绱鞋的绱法多、样式多。店名内联升则紧扣鞋子做文章,讲的是穿上它们做的鞋,可以平步青云,连升三级,指的做官,升官和发财,是自古以来人生的两大主题,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给它题诗:“任凭踏破天险,助尔攀登高峰”,更是拔高它的意思到了顶峰。
路南有一所装演富丽的老药铺同仁堂,原名乐家老铺。同仁堂的创始人是乐家老铺的店主。这位乐姓先人,明永乐年间,手执串铃,走街串巷,为老百姓送医送药。清代时,旧京有句俗语,叫做“举子来,臭沟开”。是说每当各地的举子进京应试希冀鲤鱼跳龙门时,也正是京城开挖臭沟疏通下水道时。这会儿,不仅满街臭气熏天,而且沟坎纵横。当时没有今天如此通明的路灯照明,人在夜间行路常有失足落沟的危险,同仁堂就把写有“同仁堂”三个字的灯笼挂在沟边。这固然有商家做广告的用意,但在客观上,却方便了京城百姓夜间出行。不仅为人燃灯照亮,每当这个时候,同仁堂还向来自各地的举子免费施送药品,让店堂的名声随着举子们归省名播全国。素有民族互助传统的这家百年老店,不仅以药济世,而且乐施好善。
大栅栏的茶叶店有两家:张一元和天福茶庄。张一元照例摆设得清清爽爽的,以淡绿为主色调,店员们着装也是白绿相间,要不是满鼻茉莉茶香,真还有点像药店。张一元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茶庄,奉行“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取名“张一元”,超尘拔俗,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倒是和它卖的茶叶的清新有些吻合。早年北京人的生活很有讲究,有一句顺口溜说道吃点心找正明斋,买茶叶认张一元。深受京城百姓喜爱的“京味”花茶,风味独特,物美价廉又有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是京城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和张一元的素雅不同,天福茶庄的格调以古典喜庆的感觉为主,店员一律着旗袍一类的古典服饰,茶叶品种也像工艺品一样或放置在柜台,或小山一样设置在店中,茶叶袋也是各具情态各种颜色,一句话,天福茶庄进去之后感觉很舒服、漂亮。虽然不像张一元有百年历史,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天福茶庄看到一处最具特色的布景,是一把巨大的茶壶,名字叫天壶。这把壶做的很特别,看上去像是悬空摆放着,许多不明就里的游客走到这儿都要谈论一下茶壶是怎么悬空放的,我到近处观察了一下,原来支撑茶壶是一根水柱,那个水柱就是茶壶里流出来的水,现场看的时候水是流动的,不离近了看绝对看不出门道。
马聚源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是北京大栅栏商业街上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店名马聚源,是财源茂盛的意思。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清代宦官们用的顶带花翎的“红缨帽”,西藏班禅大师生前戴的珍贵皮帽和欧美一些国家领导人用的帽子都曾在马聚源订做。
祥义号绸缎店是由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的太监小德张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投资兴建的。小德张为四大太监之一,是清末最后一个太监大总管,原名张祥斋,字云亭,宫号小德张,河北静海县人。15岁入宫,他因戏功出众,办事机敏,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祥义号绸布店由于投资人的身份显赫、货源渠道广泛、产品品质卓越,善于经营,不多年的时间就使祥义号一跃成为北京"八大祥"之一。祥义号绸缎店建筑结构为立面用铁栏做铁花装饰,雨棚下挂铁花眉子,做工精细,现保存完好,1995年定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
张小泉剪刀是我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已有300多年历史。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选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闭自如、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