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罗湖区组织千余名公务员分五期集中军训,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同吃同住同操练,以期治理公职人员的“慵懒散”现象。此举引发争议,是否会流于形式?脱岗军训会不会影响工作?培训费用从何而来?(《新快报》4月19日) 尽管《公务员法》赋予了公务员“参加培训”的权利,也明确了各级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培训的责任,但深圳罗湖区集中军训公务员的做法,仍然招致了诸多质疑,甚至有网友怀疑此举会不会异变成“公费的健身活动”。放在依法行政的改革语境下,于法有据的举措引发质疑,实质上表现出的是一种隔膜。 举凡隔膜的产生,多缘于信息的不对称。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千余名公务员进行分期军训,到底会不会影响工作,不影响工作是否意味着公务员队伍存有冗员,用餐、住宿乃至服装等费用从何而来,总计需要花多少钱——这些关键疑问难免会引起外界揣度。更重要的是,花钱军训之后,于转作风是否会有促改实效?能否彻底扭转曾经的“慵懒散”现象? 既往情况表明,多在体制内运行的公务员培训工作,很少能够公开回应上述的一系列舆论疑问。正因为这种信息不对称,深圳罗湖区的举措就很容易引发争议。要消弭这类争议,就需要破除信息壁垒,可供选择的路径是,公务员军训不妨公开发布评估报告,各项花费几何,培训了怎样的内容,取得了怎样的培训实效,工作作风有了怎样的转变,一一列出。只有实事求是的评估结果,才能回答培训到底值不值。 事实上,基于公务员培训发布评估报告,既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也是公共财政接受监督的需要。公务员业务和作风培训,既然是公费开支的项目,就应该将培训的相关信息及评估报告公之于众。 一定程度上,深圳罗湖区军训公务员之所以引发争议,或许只因差了一份评估报告。当然,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大力治理慵懒散浮拖,军训的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而未来强化作风建设,还须从制度设计、监督检查、严厉整治等多方面着眼。 |